|
周恩来指示建革命公墓
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一直在考虑一件大事:为在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们选一处永久安息的地方,又能作为教育后代的场所;现任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有一个合适的安葬处。为此,他将在北京郊区挑选革命公墓地址这一崇高的任务,郑重地交给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
周恩来对吴晗说:“北京附近我不太熟悉,说不出哪里好。我想一是不要太远,交通要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环境要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
吴晗将总理的要求在本上一一记下。
吴晗选中八宝山
1949年12月的一天,在北京西郊一个叫三王坟的地方,几个人站在一块高坡上东瞅西看。他们是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政务院典礼局副局长余心清、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和公墓筹备组的刘东胶、曹恩棠、王玉珉及随员们。
余心清向北望去,见不远的山下有一片树林,影影绰绰还露出一些高大的屋顶房檐,显得挺有生机,便问身旁的曹恩棠:“那是什么地方?”
曹恩棠看了看:“噢,那山是八宝山,有房子的地方是褒忠护国祠。现在还住着不少太监,当地人都叫它太监庙。我们也去看过,地点不错,环境也挺好,就是靠在半山坡上,而且寺里住了不少太监,我们考虑搬迁工作量大,就没选它。”
吴晗听了曹恩棠的介绍后挺感兴趣,于是打算过去看看。
到了褒忠护国祠后,吴晗看见在庙旁的一口井旁,一个老太监正在打水,于是借此机会上前和老太监攀谈起来。原来,这褒忠护国祠是明朝永乐初年皇帝专为保护司礼太监钢铁墓赐建的。钢铁的本名叫钢炳,因他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皇上特赐名钢铁。后来钢铁和北番女将肖玉梅在这里打仗身亡,皇帝降旨将他葬于这里。这里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沙石和板石八种矿产,故称八宝山。
在刘东胶的请求下,老太监领一行人进了寺庙。祠庙很宽敞,院子套院子,恐怕有近百间屋子,殿堂高大结实,清静典雅。
在回去的路上,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地方很好。
搬迁护国祠
吴晗等人刚走不一会儿,护国祠的住持信修明就回来了。辛亥革命后,太监信修明出宫进了褒忠护国祠,1930年当上了住持,成立了恩济慈善保首会,专门免费收养太监。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到解放时,祠里已有自种地52亩,合伙种地157亩,出租地269亩。太监们种菜、种果树,在这里安居乐业。
两天后的上午,市公墓筹备组的人员来到护国祠对信修明说:市政府已决定征用护国祠及其土地作为革命公墓用,此次来就是商量太监们安置问题的。信修明不由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说:“护国祠历来归我们代代相传,政府要占我们的地方恐怕不妥吧?”
来人中年长的人回答:“国家对所有土地拥有所有权,可以依法征地用于国家所需。”
“那我们多年经营的农田、果园和这祠庙也都归政府所有?”“政府可以折价用于安置你们的生活。”“事关重大,还是允许我和大家商量商量。”
后来,信修明在太监中散布说政府要来接管护国祠,一切都没收,要把他们送到农村去等谣言。一时间,祠里人心惶惶。
过了两天,公墓筹备组的人来后刚坐下,只听一群太监吵吵嚷嚷破门而入。“师父把我们上次谈的条件都和大家说了吗?”曹恩棠问信修明。“说了,可是大家不干哪。”
刘东胶站起身说,“老曹,你们先和师父谈谈,我去和其他人谈。”
信修明知道,刘东胶只要出去和太监们一说,他的谎言就不攻自破。所以他急忙表态说愿意服从政府安排,但同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时刘东胶也向众太监讲明政府为什么让他们搬,怎样安置和保护他们的生活等等,太监们恍然大悟。
筹备组的人回到市政府,很快拿出了一个搬迁安置太监的意见方案,第三次来到了护国祠。这次,众太监的态度比上次好多了。按照方案,信修明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琉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信修明和众太监们见政府依然把他们安置在太监庙,生活方便,就愉快地接受了安置。
从此,褒忠护国祠结束了太监庙的历史,作为革命公墓的基地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南京日报》4.5 何虎生)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