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天,我带领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学访问,虽然已过去一年多了,但访问中出现的一段对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刚走到大楼门口,一位企业家突然问:“这是大学吗?”我回答:“为什么不是?门口不是有牌子吗?”这位企业家以不信任的口吻反问:“既然是大学,怎么没有看到围墙和门卫?”我回答:“国外的大学都没有围墙和门卫。”他似乎在自言自语道:“没有围墙和门卫,万一有坏人进大学怎么办?”他的问题令我实在无法回答。
还有一次,陪同一位学者访问德国洪堡大学并与校方会谈,他提出了几个问题:“你们大学没有围墙和门卫,万一有闲杂人员进来怎么办?你们的安全措施是怎么落实的?如果非本校学生进来蹭课听,占用本校教学资源怎么办?”
校方回答:“我们不理解什么是闲杂人员,任何人都有权来大学参观、访问、听课。当然,没有注册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也拿不到毕业证书。至于安全措施,由警方来负责,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暴力案件。至于外校学生或其他人来听课,我们都欢迎。我们也无权拒绝任何人来大学听课,因为他们是纳税人。”这位学者继续问:“外国人并不在德国纳税,也可以来听课吗?”校方回答:“当然可以,只要你有时间,有兴趣。”问:“为什么?”校方回答:“我们欢迎各种形式的交流和访问。”
与德国大学相比,国内大学不仅有围墙,而且还有威武的门卫。每个学生进入大学必须向其出示证件,而图书馆更是严格:没有本校的学生证根本就进不去。一所大学要成为一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开放的心态和心胸是起码的条件。狭隘地把自己隔绝起来,学生尽管学到了知识,但大多脱离社会现实,这就是不少企业感叹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能力的原因。
(《羊城晚报》3.17 杨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