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浚县27所民办中小学的2.6万名学生,终于等来了教育局前来核对人数的工作人员。这意味着与公立学校相比,他们迟到多年的权利——生均公用经费,或将得到落实。
为了争取到这笔钱,浚县民办学校的董事长不止一次找过县教育局、市信访局和省人大。“同样都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啥民办学校的学生和公办学校的学生不一样?”
浚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陈宗全则回应,尽管上级部门下拨的公用经费,的确大于应拨付给公办学校按学生人数计算的经费数额,但没有文件表明民办学校应得到这笔“剩下”的钱。
为寻求解决方案,今年1月,当地曾组成考察组走访焦作、濮阳、安阳等周边地区。结果发现:焦作的民办学校,全部足额享受公用经费;濮阳有的足额享受,有的只享受50%;安阳则都没有拨付。“全省对于政策的解读都不一样。”陈宗全说。
一行人还去郑州,找到河南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陈宗全说,回去之后,县领导的意思是,“也适当给一些”。钱从哪里出?陈宗全回答,不是单独申请经费,而是来自于财政拨款中原本要额外拨给薄弱学校的那些“剩余”部分。
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曹占武一直关注着此事的进展,他表示,尽管现在对生均公用经费的分配没有一份标准的答案,但公民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容置疑的。他曾在浚县一家民办小学门口,看到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车上装着粮食,上面坐着孙子。他们住在距离这里七八公里外的地方。曹占武觉得,民办小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和家长——他们只是选择了不同投资渠道的学校,并不是放弃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
(《中国青年报》4.18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