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萧乾搬家
沈尔立 https://www.gmw.cn 2012-05-17 20:12:58 来源:文摘报

    萧乾虽然吃过洋面包,在英国生活过七年,但他永远不忘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

    1979年,我们夫妇到萧乾家作客时,萧乾还住在天坛旁边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虽说是三居室,但很逼仄。在读研究生的大儿子铁柱,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在公交公司当售票员的女儿小荔,住在公司的集体宿舍里。为了接待我们,特意安排爱画画的幼子小桐,与同学一起去四川峨嵋山写生,把小房间腾给我们住宿。

    1980年后,萧乾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文化组副组长,1986年,又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就在那一年,我们收到了他从北京寄来的赠书《搬家记》。

    《搬家记》为纪念难忘的1957年而作,从1949年他辞去英国剑桥大学终身教授之聘,回到北京,重新“服水土”写起,在大酱园(中国作家协会的干部大院)里安家;1957年后,劳动改造以农场为家;回城以后,搬出“大酱园”,另筑避风港;到“文革”,又没家了。随着运动的起起伏伏,不断折腾,不断搬家。家,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到1979年,“终于又有了家”,那就是我们曾小住过的那幢居民楼。

    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人作家聂华苓、林海音、龙应台等不断来访,当他们看到萧乾住在这么个简陋的地方,莫不为之惊叹。

    1983年,萧乾一家搬迁到了朝内大街一幢条件较好的高层住宅。他们夫妇俩有了各自的书房,不用再为家中只有一张书桌而犯愁了。正如萧乾在一篇散文中说:“一对老人,两个车间”,在各自的“车间”里,干各自的工作。老两口的生活很简单,三个子女都不在身边,有一个小保姆帮助料理家务。

    萧乾的新居虽已改善了不少,但按他的职级和社会地位,可以住得更好一些,领导上曾三次安排他换个更大的地方,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萧乾虽然吃过洋面包,在英国生活过七年,但他永远不忘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父亲是个看东直门的蒙古族穷老头。他在《誓言》一文中说:“年轻骑车时我有个习惯,在马路上喜欢盯住一个对象,使劲追上他,并且跟他保持同步或超过他。在工作上,我也喜欢在心里树立个标兵,把他作为楷模。然而在生活水准上,我总记住要向下看,这是明摆着的,向上看,没有头,轻则自寻烦恼,重则精神上沉沦。自从1979年我用上了抽水马桶,之后,我就老提醒自己,还有更多的人在蹲公厕。”

    他在《我的书房史》中还说:“在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上,我已算是中上等了,我不能忘记自己以前过的苦日子,更不能忘记今天还有三世或四世同堂的呢。”

    写这篇文章时,萧乾已84岁了,他说:“这书房就是我的归宿,我将在此度过余生,跑完人生最后一圈。我希望在这里能多出些活儿。然后,等我把丝吐尽时,就坐在这把椅或趴在这张书桌上,悄悄地离去。”

    1999年2月,萧乾跑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圈,微笑着离去。

    (《文汇报》4.25)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