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中美两国那场著名的乒乓球比赛,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进行现场实况转播。体育比赛中的现场实况转播,在当时可算是一种新鲜玩意儿。但怎么转播、解说些什么都是十分棘手的难题。
在中美两国那场著名的“小球推动大球”的比赛之前,1970年8月16日,中朝两队进行过一场“友谊表演赛”,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第一次转播中国选手与外国体育代表队的比赛。
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主管部门对转播作了这样一些规定:(一)双方打到比分15之前,彼此相差不超过2分时,可以报比分;(二)双方比分打到15分以后,快接近比赛结果了,不再报比分;(三)每一局的结果不报,最后的总成绩不报;(四)转播员不使用目前谁领先、谁落后这种用语;(五)现场裁判宣布比分的声音不要从转播中传出去。
结果,转播以后听众、观众纷纷来信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弄得当事人哭笑不得。像这样奇特的方式,这次在转播中国队和美国队友谊表演赛中肯定不能再用了。
1971年4月12日上午,根据事先的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将拟好的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实况转播稿呈报周恩来审阅。稿子最初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继辰、宋世雄拟出的。
接到报告后,周恩来针对广播和电视转播的问题作出指示:转播词应注意尽量少一点,不要用那么多形容词,不要说什么高超、精湛的球艺,双方怎么打就怎么说。
有了总理的指示,那场乒乓球赛转播得很精彩。人们似乎不是在听在看球赛,而是新奇地在看美国人,在看另一个世界。
(《人民政协报》5.10 唐灏)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