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培训班传授职称外语考试作弊技巧”的舆论风波还未停息,进入5月,“湖南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评委公然索贿”的丑闻又再次搅起阵阵“旋风”。
“职称评定中的明码标价早已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显规则’。”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田凯(化名)经历了职称评定的不易。他向记者透露,现在各个行业的职称评定过程中都存在很大问题。
以医疗系统为例,“在当前的医疗运行和管理体制中,医生职称无疑直接关系到医生的经济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依据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一名医生要想晋升为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在指定的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已经成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然而,依据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指望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能够多出科研成果,显然不现实。”在如此背景之下,买论文或抄袭论文,就成了基层医生获取更高级别职称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教育研究所所长秦惠民认为:“现在各种评审,都要看申请者发的文章做的课题获的奖,这些东西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例如一个人发的文章不少,但就是没有一篇文章能给人以真正的启迪。所以,评职称中的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和科学的办法才能把真正有水平的人评出来。”
“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田凯表示,“现在正是因为职称考评中的种种漏洞,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如果职称评审行政化色彩不那么浓,不和岗位、待遇等等挂钩,也许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法制日报》5.17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