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扫榻以待”,其意为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到来,比喻热情待客。
“榻旁鼾睡”,典出《宋史》,宋太祖赵匡胤说:“大丈夫榻旁岂容他人鼾睡。”“管宁榻”的典故,是指三国魏时的管宁,好学不倦,每次读书时都是盘腿屈膝坐在木榻上,榻碰到膝盖的地方深深地凹陷了下去。清人谭嗣同《夜成》诗云:“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榻”是何种形制的家具呢?《说文解字》:“榻,床也。”注释云:“榻即是床,长窄而低的坐卧用具”。《通系文》说得更为详细:“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而曰枰,八尺曰床。”
“榻”既是一种可坐可卧之具,在汉代也是一种单纯的坐具,“面板呈长方形,是一种比枰更大一些的坐具”,而“枰,平也;以板作之,其体平正也。”可坐一人。”(聂菲《中国古代家具鉴赏》)。汉代的《释名·释床帐》是这样解释“榻”的:“长窄而卑(低)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有独坐榻、连坐榻(坐多人)及可坐可卧“大床”等数种。
明代是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床”与“榻”在造型和功能上已有了明显的区别。“床”作为专用的卧具,退居到室内。此时的“榻”,比床矮短,多半不用来睡觉,更多的是用来坐息、会客和办公,上置矮几,几上放茶具、文具、书籍和清供之物,几的两侧分别置坐垫、隐枕。“榻”一般置放在厅堂、书房等高雅场所,具有某种“公众性”。
故成语“扫榻以待”的“榻”,即是摆在厅堂、书房的家具,可以延请客人坐到“榻”上,隔几而谈。
(《光明日报》5.17 聂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