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于1930年代台湾原住民抗暴的“雾社事件”,对世人来说似有若无,连在台湾生活的人其实也不是很清楚。近日,随着《赛德克·巴莱》在内地的上映,让许多人重新认识了这场台湾历史中最悲壮的抗暴事件。
敬酒风波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中国,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迎来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代”。
然而,日本政府不仅对台湾原住民相当歧视,而且对原住民原有的生活也多加限制。出草(台湾少数民族猎人头习俗的别称,即将敌人头颅割下的行为)、文面、断齿等传统习俗遭到禁止,甚至连传统的种植业都受到管制。失去传统生计的原住民,只能充当日本人的劳工,而派驻“蕃地”的日本警察,利用地位欺凌原住民之事也不时发生。
1930年10月7日,位于台湾中部山区——雾社的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举行一场婚宴,适逢当地的日本驻警吉村克己与同僚路过。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的长子向吉村敬酒,却被吉村以“讨厌那不洁的筵席”为由拒绝,并以警棍敲打敬酒的手。日本警察的傲慢态度引发了他与马赫坡社内男子的斗殴,吉村也因此负伤。这场“敬酒风波”成了雾社事件的导火索。
事后,虽然头目莫那·鲁道亲自率领族人带着自己酿的酒前往吉村处谢罪,但吉村不肯接受道歉,并呈报上级。当时殴警之罪相当严重,卷入事件的原住民除了心怀新仇旧恨外,也深恐日本警察报复,终而决定起事。
雾社“出草”
1930年10月25日、26日,起义原住民开始秘密串联,共获得赛德克族雾社群6个部落的支持。10月27日,雾社公学校举行联合运动会。此时警备松弛,正是起事的好机会。当日凌晨,赛德克族6社共计1236人,开始了“大出草”。
赛德克族人首先杀死了马赫坡驻在所与制材所的日本驻警3人,之后沿路集结各社人马,并袭击波阿隆、樱、荷歌3座驻在所,杀死全部日警及家属。最激烈的攻击发生在雾社公学校,赛德克族人一反不猎取女人、小孩首级的“出草”习俗,对参加运动会的日本人展开不分年龄、性别的砍杀。当天共杀死134名日本官员、家长、学童,重伤26名。
事件爆发后的10月31日,日军向各部族村落发起总攻击。随着村落遭日军攻占,起义原住民很快陷入粮食不继的状态。许多起事部落男子之家眷,不愿拖累战士,循传统于巨木下自缢,残存者则在日方飞机投下劝降传单的宣传攻势下,陆续向日方投降。
修正“殖民政策”
“雾社事件”后,日本殖民政府不得不修正对台湾原住民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加速皇民化教育,对原住民进行思想改造。他们将原住民强制迁移到平地定居,由狩猎改为农耕。从此,雾社地区的赛德克族永离祖居。
从高山迁至低原区,6社遗族多水土不服,许多人染痢疾、疟疾而死,亦有因忧恨而自杀身亡者。太平洋战争期间,在皇民化政策下,日本人诱导原住民青年参加“高砂义勇军”,有为日军而阵亡者。最后6社遗族仅剩老弱妇孺200多人。
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雾社事件”在台湾不再是禁忌。1953年,官方在雾社樱台立碑,此后每年举办纪念活动,“雾社事件”被一统于民族“抗日”史诗之中。
(《羊城晚报》5.12 赵鹏)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