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航员们在海底除了要测绘地形地貌、搜索标志物外,还要捕获海底生物,因此,“潜航员的选拔非常严格,对生理、心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国家海洋局潜航员选拔小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严格程度堪比航天员:男性,年龄35周岁以下,体重不能超过80公斤,本科及以上学历。”
潜航员必须体格健壮,他们承受的压力和难度是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突破7000米水深,也意味着“蛟龙”号承受的水压相当于每平方米上负重7000吨,潜航员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7000米级别的。
潜航员身体不能有异味,以免在狭小的空间里影响同伴,还不能有幽闭恐惧症,更要有适应海上眩晕的能力。
“深海一哥”叶聪
叶聪1979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陂,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作为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2005年,叶聪参加了中美首次联合深潜活动,被称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深海一哥”。
33岁的叶聪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与稳重,他说这是职业所致。从大学毕业到今天,他做的最核心的工作只有一个———“蛟龙号”,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高级工程师。
从2002年“蛟龙号”立项设计开始,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均出自他之手。而从“蛟龙号”2007年首次深潜开始,在至今的44次深潜中,有33次他都担任主驾驶。
从2009年7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年中先后完成了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海上试验,叶聪作为现场指挥部成员、深潜部门长、潜水器的主驾驶员,“蛟龙号”第一次突破50米、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和5000米深度,都是在他的操作下完成的。
“深潜”年龄最大的刘开周
作为这次深潜年龄最大的人,刘开周曾两次随“蛟龙”下潜5000米海试,主要负责“蛟龙”号控制软件的设计研发。
刘开周1976年生于山西省泽州县,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机械电子工程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博士毕业不久,刘开周就参加了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参与载人潜水器海试时,正值他刚刚新婚,但他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舍小家而顾大局,告别妻子,毅然登上试验船参加深海试验。海试以来,他多次参加下潜试验。2010年7月12日,他与其他两名试航员下潜至3757.31米,使得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刘开周在沈阳自动化所一直参与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是载人潜水器的大脑和神经。
标准的“八零后”杨波
杨波,标准的“80后”。2005年进入中科院声学所工作的他,是“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声学系统主任设计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波参加过从300米、1000米、3000米到5000米三次下潜越级试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在潜器的探测、通信、定位、导航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为了验证“蛟龙”号上各声学系统在不同水深环境下的有效应用。
一路伴随“蛟龙”号成长的杨波同时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从2009到2011年,杨波参加了“蛟龙”号15次下潜任务,包括风险性最大的历次突破深度的下潜。
“经历的‘第一次’多了,所以就不紧张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海试中,杨波也是探路者之一。杨波表示,每次下潜都有一套规范严密的流程,整个行程非常紧凑,计划排得很细,作业时间精确到分钟,没有空闲想别的。
(《中国海洋报》《科技日报》《京华时报》6.20、25、28 王晶 王淑芬 赵英淑 王婷婷)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