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水长征路
回溯中央红军长征的过程或会发现,长征进军伴随着对手方的“放水”,其影响最大、最需要发挥想象力的是蒋介石的“放水”。
比较早提到蒋介石在红军西进时有意放水的是蒋纬国。晚年,他在口述自传中谈及这段历史时称:“从整体来看,当时与其说是没有包围成功而被中共突围,不如说是我们放水。”“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政治战略,我们随共军进入云贵川,使中国达成真正的统一。”
循着蛛丝马迹,可以在史实中发现诸多“放水”的线索。
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在东南北三面展开对红军的围困,西面赣州方向却始终未布置有力部队,随着“围剿”深入,西线赣州方向地位日显重要。1934年6月,陈诚、何键、白崇禧相继提醒蒋加强西路兵力,防止中共主力西进。但这些建议在蒋这里均未得到认真回应,除象征性地要求加强构筑碉堡工事外,未有任何实际动作。
顺水推舟
蒋介石这种明显违背军事常识的做法,动机十分可疑。事实上,他在这一段时间的日记中,留有对中共真实心理的蛛丝马迹。9月6日,日记写道:“预定:一、进剿至石城、宁都与长汀一线,当可告一段落,以后即用少数部队迫近,与飞机轰炸当可了事。二、用政治方法招降收编,无妨乎。”当中共尚有数万大军时,蒋介石却已在准备收兵,此中奥妙,或许真如蒋纬国所言,他已经在准备迫走而不是消灭红军。
其实,蒋介石在“剿共”战争中面对决战可能作出的选择,共产国际驻华军事总顾问弗雷德早已替他作出回答:“蒋介石需要这样来同红军作战,使他在消灭红军之后不是太被削弱地出现在福建和广东的边界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同红军作战就不能达到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得到加强的目的。”正由于此,10月中旬,当红军进行长征的最后准备时,蒋介石却从江西前线撒手西去,开始其一个多月的西北、华北之行。
共同利益
蒋介石的“放水”,打开了第一道缺口,接下来,各地方实力派相继接力“放水”,出发点无一不是保存实力。
粤方陈济棠是“放水”接力的二号选手。中央苏区发展壮大过程中,粤桂发挥着相当微妙的作用。粤方陈济棠与桂系结成联盟,中原大战后成为南京政权最大的威胁。蒋介石对粤桂势力心存顾忌,而粤桂也对南京中央保持高度警惕,在此背景下,中央苏区的存在客观上为双方提供了一个缓冲区域,粤方尤其愿意维持这样一种力量平衡。
当红军准备撤离时,由于粤方在赣、湘边境屯驻兵力,因此,1934年9月,朱德致信陈济棠,表示愿就停止双方作战、恢复贸易、军事反蒋等问题与粤军举行秘密谈判。数日后,双方达成就地停战、解除封锁、必要时可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其中借道一条,言明红军有行动时事先将经过地点告知陈济棠,陈部即后撤20公里让红军通过,红军须保证不进入广东腹地。
由于粤方的有意让道,加上蒋介石中央军追击不力,红军顺利转移,几乎是以急行军姿态向西进发。
“送客”
由于沿途没有遭遇重大阻击,11月下旬,红军很快进抵湘、桂边境。在此,蒋介石布置了封锁线,希望湘、黔、桂等省部队在边境地区拦截并消灭红军。
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认为,这实际是蒋介石驱红入桂的企图:四面堵截,红军定要寻找出路,一旦红军进入广西,中央军就可顺理成章尾随入桂。正因此,让红军尽快通过湘桂边界西进,成为桂系首要目标。桂系为此制定了“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送客”方针。
1935年4月底,红军从贵州转进到云南境内。作为地方实力派的龙云,在判断红军只是过境后,避免和红军发生冲突。龙云手下将领孙渡回忆,早在红军刚进入西南时,云南方面就有“为免除以后一切麻烦,只有追而不堵,将共军尽快赶走出境为最好”的预案。5月上旬,红军在云南急速前进,跨过昆明北境,顺利渡过金沙江。
就当年的结果看,长征时期国民党的“放水”举动都达到了目的,蒋介石更是趁追击之机兵不血刃进入大西南。不过,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样一个当时看来英明的决策,却埋下日后败走麦城的种子。
(《财经》2012年第17期 黄道炫)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