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纽约的高楼大厦,没有巴黎的繁花似锦,没有雅典的古迹斑斑,没有罗马的嘈杂混乱,却是世界上面积最小、最著名的国际城市,这就是日内瓦。
日内瓦市算上外国人也就20万人,但联合国的几大直属机构,近200个联合国成员国和18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观察员,全球200多个非政府组织都在日内瓦设立代表团。每年仅联合国的会议就有8000多次,全球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在日内瓦谈判解决,可以说“世界感冒,日内瓦发烧”。
碧波荡漾的莱蒙湖将日内瓦分成两部分,右岸是以联合国欧洲办事处为主的新城区,左岸是老城区。1871年,美国和英国将日内瓦作为调解“阿拉巴玛号”战舰事件的谈判地并顺利达成协议。1919年,日内瓦成为国联总部。1945年,联合国欧洲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加之瑞士的“中立”地位,日内瓦赢得了“和平之都”的美誉。
作为国际城市,日内瓦最显著的特点是“老外多”,占日内瓦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日内瓦人以“慢”著称,说话慢条斯理,做事更是不温不火。上世纪90年代,日内瓦公共工程部提出在湖面架座新桥或在湖底挖条隧道,以缓解跨湖交通堵塞。结果,全民公投以两个“NON”(不)给否了。2000年前凯撒率军征战高卢途径日内瓦就想在湖上架座桥,20个世纪过去了,桥还是没有建起来!日内瓦人铺设从火车站到联合国万国宫的有轨电车路轨,仅仅两公里长却历时6年;维修从日内瓦到洛桑高速公路上一座百米长的大桥用了5年才勉强完工。外人批评日内瓦人“慢”,他们的回答却振振有词:我们慢,但质量好!日内瓦的钟表、卡达笔和巧克力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日内瓦人注重生活品质。200年前,日内瓦就已有了为享受小布尔乔亚生活种花植草,美化城市的园林队。他们将日内瓦布置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如同一座大花园。
历史上众多名人在日内瓦留下过足迹。有古板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也有浪荡公子布伦斯维克公爵和卡萨诺瓦;有启蒙运动先驱“日内瓦公民”卢梭和法国的伏尔泰,又有严谨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有革命导师列宁,还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曲家李斯特和斯塔文斯基。许多名流选择日内瓦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
(《光明日报》12.3 舒畅)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