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去年换届后由一个小县提拔到一个大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官员告诉记者,县财政收入账面的数字有8亿多元,县级工业园区号称企业产值高达76亿多元。但是自己到任后对账发现,实际收入不到5亿元,而园区企业销售收入实际不过19亿元,园区大片厂房闲置。这位县委书记说,从表面上看,自己被提拔了,风风光光,但实际上接手的是“一手烂得不能再烂的牌”。
梳理发现,一些地方财税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鼓动企业虚开发票,在企业纳税后,县乡财政再以“项目扶持”“纳税大户奖励”等方式将钱返还给企业;以奖励方式对纳税大户变相“返点引税”,幅度甚至高达30%至50%;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在企业纳税入账后,再将税款返还企业;调动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融资平台资本金,应付当期财政考核任务,检查完后再转回去等等。
一位县领导向记者坦言,有一次市里开会谈到财政增收的问题,有领导很严肃地说:“预定的财政增收任务是一定要完成的,如果完不成,请提前说,我们立即换人,自然有人能干。”在权力的高压下,这种做法必然层层传递,有的基层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被逼着变本加厉,违心造假。
事实上,一些地方财税造假,官员都心知肚明,后任接过前任的财政“假账本”。中西部地区的一位地方官员向记者诉苦说,刚到任时也想“挤一挤”财政水分,但毕竟大家同在一个地方为官,前任领导多被提拔、调任,一挤,他们会说你拆他的台,说不定会给你小鞋穿,所以只好作罢。
这种苦恼不少官员都经历过,现实的选择往往是“明哲保身”,假账成了谁也不愿揭开的盖子,其危害自然越积越大。
(《半月谈》2012年第23期 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