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度引发观影热潮。几乎每一位评论家都在谈论导演想象的奇谲,每一位观众都在解读影片背后的玄妙深意。
值得警惕的是,在对文艺作品潮水般的解读中,一股过度解读的暗流也在随之升温。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新推出的文艺作品,往往在还未与读者谋面之时,已经有声音开始发难;往往还未待观众发表观感,已经被某些声音的喧嚣戳得千疮百孔。
这些手中拿着显微镜和放大镜的解读者,在任何一部现实题材作品中,总能看到其对时代的嘲讽,在任何一部历史题材作品中,总能看到其对当下的影射。甚至任何一部女性题材或者儿童题材作品,也能让他们大肆揣度,穿凿附会。近日,电影《一九四二》在全国公映。导演冯小刚一再恳求观众不要过度解读:“希望大家对中国电影表达最大的善意。不该《一九四二》承担的脏水,就别往这电影上泼。”
尽管如此,过度解读的声音还是不断响起——有人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看出李安压抑的情欲,有人在《王的盛宴》中看到陆川蛰伏的野心,有人在《一九四二》中看到冯小刚卑微的人性。其实,过度解读,暴露的只能是解读者自身的猥琐和无知。
过度解读的风潮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是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喧嚣的猜测、攻讦和谩骂——要么是玩弄文字,在字缝里找观点;要么是玩弄思想,在文本外做文章;要么是穿凿附会,用谎言来哗众取宠;要么是心怀叵测,用扭曲真相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不可否认,任何文艺作品都会有瑕疵、有遗憾。不管是谁,在发表意见时,都应该多一些责任心和包容心,少一些个人情绪和宣泄;多一些理性冷静的客观公正,少一些自以为是的推测定性,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人民日报》12.11 李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