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著名作家安徒生在童话《天国花园》中写道:“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关于中国的印象,东风这样告诉他的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叮当当地响起来’!”安徒生笔下的东方瓷塔正是南京大报恩寺中的琉璃塔,在19世纪的西方,它曾作为中国标志性建筑深入人心。
在中国南京有一座美妙的高塔,这座塔以其流光溢彩的五色琉璃,被西方誉为“南京瓷塔”,与罗马大剧场、比萨斜塔等并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
公元1408年,南京城外的天禧寺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4年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重新修建天禧寺,他要依照大内样式扩建殿宇,建造一座皇家规模的寺院,同时还要修建一座九级琉璃塔。修建中征调了超过10万名夫役,共耗费大明国库250多万两的银子。但由于工程浩大,到朱棣临终之时,这座琉璃塔都没有竣工。
1656年,清朝顺治年间,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一来到南京,即被精美的琉璃塔吸引:“它是精品之中的精品,展现了中国能工巧匠独特的才华与智慧……我要以诗把他凝固,将宝塔与世界七大奇迹并置。”在约翰·尼霍夫的画中,9层的琉璃塔被错绘成10层,从此欧洲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有座佛塔,叫“南京瓷塔”,其实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因为琉璃不是瓷器。
大殿里供奉的是朱棣的生母。为了给篡位提供合法性,朱棣编造了自己是马皇后亲生的谎言,报恩寺的修建就是向天下昭告他是皇室正统的接班人,修造一座举世罕见的琉璃塔或许是他对生母的唯一告慰。400年后,琉璃宝塔在太平天国军队的炮火中轰然倒塌。
现在,在南京博物苑内,有一个复原的琉璃塔的拱门。拱门的琉璃构件正是从眼香庙附近的地下挖掘出来的。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琉璃构件被粉碎制成了耐火砖,保存下来的所剩无几。
(《中国电视报》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