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兵洞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明代长城军事设施红山堡旁。由于年代久远、远离人烟,藏兵洞长期鲜为人知。
2006年,有关部门对位于峡谷南面峭壁中的藏兵洞清理发掘,清理洞穴965米、面积3200平方米。在洞内清理出土了刀枪剑戟、箭头、铁蒺藜、弹药等武器装备,也发现了暗道、陷阱等防御设施。此外还发现了锅灶、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人们发现:藏兵洞与一旁的长城、红山堡构成了一个绝佳的立体防御工事,其防御设施之周密、精巧、完备,令人叹为观止。人们惊呼其为古代军事设施之奇观、地道战之“鼻祖”。很快,藏兵洞便被辟为旅游景点并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寻幽探奇,去年的游客已有30万人次。
记者在洞内看到,有好几个斜洞的入口都设有“机关”,盲目进入者只要一踏上地面的踏板,悬挂于头顶的铁蒺藜就会落在头顶,足以置人于死地。有一处陷阱,下面锋利的木钉被固定在可以相向转动的两个轱辘上,人一旦掉下,将遍体鳞伤。还有一处陷阱,表面只是平铺了一些木板,但这些木板是可以翻动的,来多少人就会掉下去多少人,而地面上却不留任何痕迹。“生死门”的设置,尤其令人叫绝:一个可以转动的木门,后面隐藏着两个洞口,木门向左一转,人就进了右边的洞口,木门向右一转,人就进了左边的洞口,而这一左一右就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蜿蜒于3公里峡谷两侧绝壁的藏兵洞,巧妙地利用了风雨侵蚀形成的悬崖峭壁,开凿了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进攻的军事设施。而洞内的侧室、陷阱、暗器、粮仓、水井、厨灶、火药库、兵器库、通气孔、瞭望角,除了便于攻守外,还可以满足饮食、休息、长时间驻守之需。藏兵洞的地道,密如织网,上下相接,左右呼应,四通八达,与长城、峡谷、沟壑、城堡有机相连,构筑了内外相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据史书记载,明代鞑靼、瓦剌贵族曾多次从灵州至盐州一带拆墙南下掠夺财物,但他们却从没有攻破过红山堡。
尤其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峡谷南北两侧的藏兵洞,在地下竟然是相通的。将士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地下从这面运动到那面,随时增援。
记者看到,洞内可供饮用的水井,至今仍未干涸。在里面埋锅造饭,却不用担心烟熏火燎,因为炊烟可以通过专用通道自如地排出洞外。巧妙而隐蔽的通气孔,可以保持洞内始终空气新鲜。而在洞顶装饰、悬挂一些就地取材的空心草,可以有效地消除回音,让洞内保持相对的宁静,这也说明当时的将士已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并可以恰当地运用消音的方法了。
(《光明日报》11.28、12.13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