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
 https://www.gmw.cn 2012-12-29 15:21:34 来源:文摘报

    提到南极那片95%面积被冰雪覆盖的大陆,没去过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企鹅、冰川、极光。但对科考队员来讲,伴随他们的是狂风暴雪、低温缺氧等恶劣环境气候带来的生命危险,还有考察站里单调寂寞的科研工作。

    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不久前从广州出发,又一次奔赴那片近1400万平方公里的冰雪大陆,预计航程约27460海里。此次科考是为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建设进行选址调研。

    “那里不像是在地球上。日常我们很容易能看到的绿色植物、人,甚至沙子,南极都没有。手机没有信号。有一段时间太阳不落山,有时又一连50多天见不到太阳。到处是冰山,冬天有风暴,最大风力会达十三到十四级。如果出站迷失,很可能带来生命危险,这种情况国外考察站就发生过。”这是五次赴南极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夏立民向记者讲述的“南极印象”。

    “每次(科考)出发前,每位科考队员的家属都会签下一份南极科考告知书,我们称它‘生死状’。”夏立民告诉记者,“因为要穿越西风带和冰河区,队员出发前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好几次险情:车子在冰面上走,把冰面压裂了,差点掉进冰窟里。”

    这样的险情,在赴南极科考的路上很常见。第24次南极科考,“雪龙”号需要在冰区航行800多海里。由于是在冰区夜航,从雷达上无法分辨冰山和浮冰,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从长城站返回中山站途中,“雪龙”号像穿梭在恐怖的“冰山丛林”,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泰坦尼克”号的覆辙。“雪龙”号是前苏联建造的一艘集装箱运输船只,对1.2米厚的冰,加上上边大约10公分的浮雪,可以像切豆腐一样把冰切开,但如遇到一些厚冰的堆积,就很难顺利前行。

    “在站里,队员最怕生病。站里的医生看头疼感冒等小病没问题,做手术就没条件。有一次在长城站,一个队员急需做阑尾切除手术。只有医生,没有麻醉师,只能由几个队员用力按住他,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夏立民说。

    就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从1984年至今,我国科考队员在没有装备世界一流科考船的情况下,成功完成28次南极科学考察,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三个科学考察站,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科考成果,使我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的成员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拥有了参与权、发言权,甚至决策权。

    (《光明日报》12.24 袁于飞)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