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腐败的态度似乎很微妙,既痛恨,但涉及到自己时又很宽容。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调查问卷显示,公众对深化反腐倡廉建设有极高的期待,91.7%的受访者认为,加大反腐败力度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但调查同时显示,公众在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就业求职、工作调动、打官司遇到问题时,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倾向于请托送礼。
报告分析,利益关联度增大了对腐败的容忍度。公众对诚信缺失、行业腐败等社会热点事件的口诛笔伐,表现出强烈的“零容忍”态度。但人们在求职、子女教育和看病就医等方面的消极腐败表现出的“容忍度”和“参与度”,也助长贪腐之风。事实上,腐败极具渗透性与扩散性。随着腐败的蔓延,它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会被公众适应和接受,最终成为被公众认可的价值。
对此,著名反腐专家任建明颇为忧虑,宽容腐败成为一种潜在的价值观后,若想扭转决非一日之功。他举例说,新加坡与香港下决心反腐,只用了五到十年的时间成功了,但实现对于腐败文化的“零容忍”却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社会对腐败现象存在的‘宽容心’或‘麻木感’,并且要认识和防范腐败病毒蔓延扩散的风险,同重视公众对腐败的‘痛感’,将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此报告主编、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李秋芳说。
(《中国新闻周刊》)2012.12.24 刘子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