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写误读
提到2012年的新闻事件,“岛争”话题首当其冲,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但“发酵”的“酵”字却在新闻中屡屡被误读成了xiào。“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去年日本大地震时,媒体也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
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写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
概念不清
媒体运用文字还存在概念不清现象。比如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
“零”“〇”弄混
一些媒体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错误地以“零”代“〇”。比如,“二〇一二年”常被误作“二零一二年”。
滥用网络流行语
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
“微博”在今年也产生了“重大差错——女子们常自称‘贱内’”。“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现代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错了。
(《北京青年报》2012.12.27 祖薇 朱玲)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