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笙生于1897年,逝于2004年,寿至108岁,是中国社会科学界著名的“茶寿星”。在学界,他创造了四个“最”:一是寿龄最长;二是阅历最丰富,跨越3个世纪,长期在国外留学;三是经受的考验最多,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经受住了名利和地位的考验;四是所作学术贡献最广,涉及多个领域、学科。
陈翰笙早年留学美国,由地质学改学欧美历史,同时选修德文和法文。从海外归国后,陈翰笙一心做学问,无意仕途。一次,有人推荐他担任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的主编,他却推荐了另一位专家,自己宁愿做副手。陈翰笙在北京大学培养过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后来他们都成为各自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为推进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翰笙为此而感到满足。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这是陈翰笙高寿的首要秘诀。
生活中,陈翰笙幽默风趣、豁达大度、性格乐观。陈翰笙患有眼疾,曾一度严重,幼妹素雅为此急得直哭,可他却风趣地说:“哭什么?不要哭嘛!青光眼、白内障,我现在是‘一清二白’,多么光彩呀!”80多岁时,陈翰笙的眼疾更加严重,视力极差,但其工作热情却丝毫不减。正如他对人所说:“我像一部汽车,发动机是好的,虽然两个车灯不亮了,只要熟门熟路,我这部汽车还是能走的。”
陈翰笙闲暇在家时,就听音乐自娱。他特别喜欢轻音乐,因为优美的旋律可以让他忘却心中的烦恼,陶冶自己的性情,享受无限的乐趣。
近代养生学家丁福保在《丁福保训》中指出:“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苦则悲,乐则笑,悲哀最足伤人,而欢笑最能益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饵,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口资笑禾,而益身体也。”如他所言,陈翰笙如此高寿,大概也是得益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31 梁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