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1月1日,柴静出生于晋南襄汾的家族老宅子里,那是一座清代的大四合院,砖墙极高。朱红剥落的梢门口有只青蓝石鼓,是柴静的“专座”,磨得溜光水滑。奶奶要是出门了,柴静就坐在那儿,背靠着凉津津的小石狮,等她回来。
柴静上大学时,爱读台湾文学、听台湾电台,喜欢台湾电台里的人味儿,想干这行,也会模仿他们的表达。毕业后,柴静留在了湖南文广电台主持周末深夜节目——《夜色温柔》,她向领导申请了这个时段,而且不要工资。当领导同意的时候,柴静心里狂喜,“就像一个爱玩网游的小孩,玩几天几夜都不觉得累。突然有一天,有人聘请你以网游为职业,每个月还有100块钱(后来领导有恻隐之心,每个月给100块钱用于加班打车)。”
2000年,柴静接到一个电话,是央视陈虻打来的,邀请她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做深度评论的主持人,和白岩松做搭档。
柴静一直没敢问陈虻为什么选中她,直到陈虻去世前,柴静才听他和别人说起为什么找到了她:“柴静有很多毛病,但是有一点,她还是不人云亦云的。”两年后,柴静选择做记者,她的第一仗是“非典”报道。妈妈在老家看到节目时正在打麻将,哭了,但没告诉柴静,只是问了一句:“你接下去做什么?”
从19岁主持电台节目到担任央视主持人,柴静在新闻的江湖里摸爬滚打,采访也变得游刃有余,有人说柴静变得宽厚了。《看见》有一期节目是采访“虐童”事件里4岁的孩子。采访完,柴静捧着他的脸说:阿姨有几句话想跟你说,我知道今天问你这些,会让你回忆起让你难受的事儿。对不起。但是,你说的这些可以帮到世界上很多的小朋友。所以你真的很勇敢。然后孩子就抱着她,死死地搂着她的脖子。“我很少被一个小孩那么紧的抱着。他也不松开,我就那么拍着他。拍了一会儿,我闭着眼睛,他也闭着眼睛。我跟他说:‘阿姨喜欢你。’他说:‘我也喜欢你。’”柴静回忆着,满脸柔情。
因为媒体披露柴静曾在北京租房十几年,于是她被贴上了“央视最穷主持人”的标签。因为屡屡被问及此事,柴静在博客上发表了一份简短声明:“这事儿跟能力和道德都没关系,没什么可自惭,也没什么可自得的,更谈不上‘甘于清贫’。溢美之词,不敢领受。这种私事本来犯不着说明解释,但这种‘最’字描述本不客观,一再传播,本质上是拿来与别人作比,很有‘抑人扬己’之嫌,对我的同事们更不公平。”
在这个人人都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名利的时代,柴静显得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不爱化妆、不怎么接受采访、不凑热闹到处评论,柴静按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
(《北京青年周刊》2012年第50期 杨菲)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