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17日,年仅42岁的作家路遥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在他身后20年,留下的却是一个奇迹:开卷监测数据表明,仅2012年1月至11月,路遥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销量就已达到1998年销量的39.7倍,三卷共90余万册!
一方面,路遥作品的生命力因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愈发顽强,另一方面却是读者的热捧和文学评论界的冷落造成的巨大反差。
1986年一个冬日的下午,下着大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研讨会在京举办,各位文学评论家对路遥新作几乎全盘否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理直气壮肯定《平凡的世界》的只有两个人,他们都是中国社科院资深评论家,一位是朱寨老先生,一位是蔡葵先生。”
在《平凡的世界》问世之初,这部作品的创作方式就被认为已经过时了。从它诞生之日起,评论界对路遥的冷落,一直持续到今天。评论界的冷落和忽视,并没有妨碍几代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追捧。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令其励志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更加显著。
更多的读者通过《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活中的底层人,感受到了温暖人心的力量。70后文学博士张莉说:“时隔多年,我清楚地意识到,《平凡的世界》其实建构了我对生活的理解——它给予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我对底层民众永远心生亲切和敬意。”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直言不讳:“评论家太忽视读者了,他们推的作品读者不关心,但是对读者重视的作品却极其漠视,对广大读者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评论家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公正的评价。”
(《北京日报》2012.12.27 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