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180万“追梦人”怀揣各自梦想走进同一考场。这一次,又一个纪录诞生了——2013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
山东人,普通二本,向往北京,仰望清华,23岁的李晓林(化名)标签化地介绍着自己。在清华大学里隐藏的考研“蚁族”们的聚居地,一间没有窗户的五六平方米小屋里,挤进了两张木质单人床和一张杂物桌,床上的被子胡乱卷着,床下堆满了各类考研参考资料,桌上还摆着前夜吃剩的方便面,这是他第二年考研了。
“‘考研蚁’,指不属于这所学校或在该校标准学年已修满的学生因考研原因,在该校周围租房生活、学习,并与该校师生共用教学、生活资源”。今天,但凡排得上号的高校周边,都“藏”着“考研蚁族”的影子。
江西姑娘陈晓晓(化名)为了考研,“每天5点半起床背英语和政治,7点到自习室,晚上11点教室关门再回到宿舍。”“本该挣钱自立的年纪,还要让父母为我的梦想买单,总是有些于心不忍。”“两年了,3月到8月我都会找份工作挣些生活费,抽空看看书。9月转入全面复习后,再专心全职考研。”而陈晓晓“考研宿舍”的室友里,有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把大学过成“四年制高三”的,有因为辞掉工作考研和家里决裂的,也有瞒着家里半工半读的。
有媒体报道,山东聊城某高校一个班53个人里,有50人加入了考研大军,“不考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不上进”的代名词。一项调查显示,34%的考生称考研理由是“就业前景好”,位居第一;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占29%,“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仅占9%。
莫衷一是的答案背后,“改变”成为众多“考研蚁”赋予“考研”的“应有之义”。而这场被冠以“梦想”名义的狂热赶考,也成为李晓林们心里继高考之后又一次“掌控命运的机会”,吸引着他们前赴后继地用青春赌一把未知的明天。
(《光明日报》1.10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