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疑问,既然是悄然一人的私访,怎么会在“第一时间”见报?既然是默默地打了一回“的”,又怎么会有这样清晰的照片?
“八条新规”甫出,中央领导率先,于是各地纷纷行动,百官莫不仿效。
某地一位“长”,微服出去私访,没有车队,打的是“的”,没有随从,只有他一人,也没有召集会议,只是同排档的老板随便吃了一顿普通的饭。于是领导打“的”的真新闻,第一时间见了当地的报纸,领导与民同饭的动人景象,更是上了当天的传媒。
有人疑问,既然是悄然一人的私访,怎么会在“第一时间”见报?既然是默默地打了一回“的”,又怎么会有这样清晰的照片?原来,书记确是没有了前呼后拥,却似乎没有忘记叫“记者”随从,原来这样一番“作风之旅”,是注定要“见报”的!
这样的“秀”实在是太过平常了——这个“记者”问题,也并非今天才有。某地领导,慰问贫苦村民,明明到了民舍,紧紧地握住了穷人的手,但那个信封就是不肯拿出来。等什么呢?原来因为“随行”的记者没到,所以要等,等到镜头之下才能给。还有一地,洪水肆虐,县长小舟独自探险,结果牺牲了。但一同牺牲的并非一人,还有一位是电视台的摄影记者。这一叶小舟,只能上两人,县长斥退了随从,制止了秘书,危难之中却没有忘记让摄像机上船。这两个真实的故事,足以说明“记者”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即便是到了“转作风、改政风”之时,还没有忘掉“记者”。
文首那位领导,首先是要肯定他的,毕竟是不坐官车而与民同“的”了,毕竟是身到夜市与民同食了,毕竟是在“改作风”了。只是力行之时,仍没有忘记叫“记者”随行,仍没有忘记“报纸有闻,电视有影”。
其实习近平同志南访广东,中巴是夹在社会车辆当中静悄悄地“潜行”的,连窗帘都没拉。这个情景,央视没有播过,新华社也没有发过照片,但网上竟有几张近景——是一位行人拍客用手机偶尔拍下的,然后传到网上,于是不胫而走。我看,这就比“随行记者”的“官照”好——领导的好作风,不是不可以宣传,但最好是让老百姓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到,这样才真实。
(《新民晚报》1.9)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