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苇——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中国影协理事,国家一级编剧。
编出十几部名剧
由芦苇担任编剧的电影《疯狂的代价》获夏威夷电影节优秀作品奖,《黄河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霸王别姬》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国际贡比西影评人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活着》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纽约及洛杉矶影评人最佳外语片奖,《秦颂》获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团特别奖,《红樱桃》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学绘画当上美工
在芦苇童年的记忆里,大多数时间,他一个人在父亲单位的图书馆按着索引卡片在书架上翻找,遇到好书便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初二时,芦苇离开学校去农村插队,听说谁那里有本好书,芦苇能一口气走上几十里路去跟人家借。
插队生涯结束后,芦苇做了4个月的车床工人,但他忍受不了操作机器的枯燥与无聊,不愿把大好青春抵押给机器,遂丢掉工作回家待业。在朋友的介绍下,芦苇结识了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的张荣国老师,原有的天赋和老师的悉心指导,芦苇的绘画水平很快提高。不久,芦苇便开始了西影厂的美工生涯。
自我成全的编剧生涯
西影厂的创作氛围很好,身边的朋友做了导演,经常找芦苇商量剧本,芦苇比导演还要挑剔,总能挑出剧本的毛病。但是他能骂也能改,后来干脆揽下了改剧本的活儿。白天做美工,晚上在灯下改剧本。渐渐地,找他改剧本的人越来越多,他逐渐无暇顾及自己的美工本行。
芦苇是戏剧发烧友,从小爱听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福建南戏、京昆乱弹、地方小戏等,他都听得如痴如醉。陈凯歌看过由芦苇的剧本拍摄成的电影后,主动来找芦苇,想让他写一部关于京剧的电影剧本,这就是后来的《霸王别姬》。
拍《霸王别姬》时,陈凯歌去找芦苇讨论剧本,两人彻夜畅聊。陈凯歌的父亲、著名导演陈怀皑读了剧本后直夸芦苇有鬼才,老人家还主动承包了芦苇的伙食,每天都邀芦苇来家里吃饭,饭桌上边吃边讨论。
(《北京日报》1.15 褚慧超)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