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私人化的书简里,我们可以读历史,读文化,读友谊,读情感……1965年沈从文致信巴金谈汪曾祺,信中是这么说的——
巴金:
……曾祺改“芦荡火种”,为近年戏改有创纪录工作之一。但他的长处若善于使用,大致还是让他趁精力旺盛笔下感觉敏锐时,到各种新生活里去接触较多方面新事物,再来写几年短篇小说好,或即作为记者身分,写特写报道文字也好。因为这一来,不仅只可以希望他本人写出些好作品,并且还可以起示范作用,为新的短篇打开个新局面,不至于停顿到如目前情形也。
从大处看,我倒觉得若有机会让曾祺各处走动几年,写几十个短篇,把旺盛精力用到些新的短篇试验上去,对国家为经济。并且也无碍于他今后继续参加戏改工作。正因为各方面接触新事物扩大了认识领域,只有利于他搞戏改对人物刻画处理,得到多方面理解。若继续束缚在一个戏团里,把全部生活放到看戏中,实在不很经济。
有关这件事情,他不可能向领导他的首长去说,即说也无用。他本来就有点随遇而安生活态度,现在说更多忌讳了。我也无机会向部长副部长去说,因为并没有这种相熟到如此程度的人可以如此建议。只有你和蕴真比较明白曾祺性格和长处,也许在另一时又还有机会可以为安排他今后工作作出一点主张,所以随便提提我对于为何充分发展他长处的个人意见。
……不必要他每天如普通干部的到时上班下班,计时论功,却有必要尽他有机会(为他创造机会条件)多到一些不同生活中去,多走些路,多看到些新社会,新事物,而另外一时又为创造条件,让他在一种比较安静环境中,再组织成为各种不同形式作品。他生产的东西,不一定和一般日常出现的报刊作品相同,生产过程也不一定和其他业余作家相同,但是生产出来的作品,却有机会有所突破,拿得出手,对于国家这一部门的工作要求,作得出新的记录,新的贡献。一句话,对国家十分上算!
曾祺今年也四十多了,使用他也要及时!在剧团中恐难于完全发挥他的长处!
从文
二月廿四
(《人民日报》1.14)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