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学者叶廷芳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幼年因伤失去左臂,人生、求学之路较常人远为艰难多舛,而他始终以昂扬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以独臂撑起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本文回顾了60多年前,他站在“读书”还是“务农”的人生十字路口上决断的那一刻。
1949年1月,春节还未来临,但我从峡口(现峡川)中心小学毕业了!由于当时的公立中学不收残疾人,我又有自卑心理,加上家里也没有人操心升学的事,我也就没有考虑上中学。平日里,我除了给家里放牛、看田水、打猪草等杂活外,还与邻居家的穷孩子开垦荒地,种麦苗,收红薯,仿佛务农已是命里已注定了的事。
记得那年冬天,衢州两所中学(衢州中学和衢县县中)的春季班即将招生,同村一位准备考高中的学生告诉我:“现在共产党跟国民党不一样了,像你这样的身体情况我想也可以上中学了,你不妨去试试。”但这需要父亲的准许。自从我失去左臂以来,已成家庭的累赘、父亲的出气筒,不再敢向他提任何要求。在目送着同庚堂兄在他父亲护送下去县城投考的时候,我父亲动摇了一下,他嘱咐叔父:“向学校问一下:若这次考取了,等下半年有钱了再去读行不行?”叔父不以为然地说:“明天就开始考了,人家还能为了你再招考一次?!干脆让廷芳今天一起跟我们走吧,考完了再说嘛!”于是父亲赶紧让我收拾行李,与他们一起走。
结果两所学校都考取了,我选择了衢州中学。但临开学时,父亲仍然强调经济拮据,读不了书。于是我又回到麦地,给麦苗松土、施肥、浇水。
开学两周了,我心急如焚。一天上午,天空下着雪,我发现父亲不在家,我知道他起码中午才会回来。时间不停地走着,心里的计划越来越具体。要走就在今天,就在此刻!不然,等父亲一回来,就走不成了!于是我匆匆跨进屋里,装了十几斤大米还有粽子,包了几件常穿的衣袜,穿戴好蓑衣、笠帽和草鞋(未穿袜子),用扁担挑起两只麻袋便跨出门槛,脚步飞快。
走了7里地,我已汗流浃背,在一棵濒河的大樟树底下歇脚,想起同龄的堂兄两次赴考和上学走的也是这条路,但他每次都有亲人护送着,而我却必须像贼一样逃跑着走!顿时眼泪哗哗而下。
田垄又窄又泥泞,草鞋与脚丫子早就合而为一,我又饥又冷,暮色降临时,赶到衢江埠头,上木船摆渡过河。我一口气疾奔5里地,进了北城门来到堂兄住处。次日,我就去学校交了40斤大米作学费,这是好不容易向堂兄赊借的。第一堂课是英语课,当老师领着大家读good morning时,我傻眼了:26个字母中哪有“格”、“得”这些音呀?无奈,下课后我又去求教那位同村的老大哥。在他的帮助下,我才知道,英语还有“拼音”的事情。连续三晚的补习,到第四天我就自己上路,而且成绩在班上一直遥遥领先,尤其是英语,每年都是班上的“课代表”!
(《光明日报》1.18 叶廷芳)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