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冬天是28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在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里,还住着许多回不了家的人,种种际遇,让人同情。说到流浪的原因,更是各有各的不幸:有的有家不愿回,有的没家可以回,还有的身患疾病被赶出家门……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社会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救助,值得我们深思。
有家不回的乞讨者——“讨着吃,我也不想回家”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热线响起,一位村民说,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西此老村有一位乞讨的老人手脚冻伤,需要帮助。
记者跟着当日带班的救助站副站长郝占奎来到西此老村,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老人躲闪不愿凑近,嘴里嘟囔着:“别送我回家,我不想回家。”几番劝说后,郝占奎把老人扶上车,一路上不管大家问什么她都不说话。
到了救助站,工作人员给老人洗头、换上衣服。做好清洁吃完饭,老人的精神状态好了些。她说,自己姓陈,来自贵州毕节,家里有3个子女,孩子们都不养活她,老伴也经常打她,没办法才出来要饭。“你们别送我回去,我不想回家,回家也没有活路。”老人哀求着。
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回迁房有着落,就能回去了吧?”
1969年出生的王忠才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2007年他家的平房拆了,回迁房迟迟没下来。最开始他租了一间平房,每个月50元,后来手头上没钱就开始出来要饭。救助站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地下通道里发现了他,当晚气温零下28摄氏度,他蜷缩在地下通道的角落里睡觉。
救助站副站长刘永刚说,流浪乞讨人员大多是因家庭贫困、无房无收入或身残、患病等原因流入社会,这些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在对流浪人员的身份查询和接领工作中,不少家属人情冷漠,不愿意接回流浪在外的家人。
意识不清的患病者——“啥也别问我,就那么回事”
李林,出生于1975年,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他看上去根本不像“70后”,更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牙齿都脱落光了,意识也不太清醒。
记者在救助站看到,很大一部分被救助者身患疾病。因感知和思维障碍或残疾而走失离家,他们多数无法说清楚家庭地址和亲属姓名,许多人连姓名和年龄也不知道。
救助管理站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多方联系,为部分精神病人和智障残疾人员找到了家庭,并将他们护送返乡。还有一些无法查知来源,只能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精神病患者和一些大病患者被送到指定医院进行治疗。但很多人送回去也无法得到及时和长久性的救助,很快又再次流浪到社会上。
(《人民日报》1.21 张丽娜 刘懿德 商旸)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