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过年回家,别再纠结
 https://www.gmw.cn 2013-01-31 14:22:56 来源:文摘报

    一则微博,引发20多万网友的情绪共振:工作怎么样、对象找到没、工资拿多少、房子买在哪儿……对于在外打拼的“漂一族”而言,亲友的“拷问”勾起了许多人久埋心底的焦虑,被视为“比春运更难熬过的年关”。铭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春节”烙印,在社会心态的沉浮中,正被重新诠释。

    1月28日,《人民日报》综合郑轶、王雨琦、莫梓芫和新华社记者的报道,针对许多年轻人既盼回家,又怕回家的心态,指出,在这条通往团圆的归途上,任何压力、面子、纠结都是浮云,惟有亲情恒久留存,这就是过年回家的全部意义。

    回家遭“拷问”压力大

    这几天,一条“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配图微博走红网络。“不认识我了吗?小时候还抱过你呢!”这句开场白一出,立刻引发网友强烈共鸣。

    春节拷问压力大,让不少年轻人“恐归”,宁肯在异乡独守孤独,只愿寻求一份清静和放松。“大家从心理上想回家,但又面临着现实压力,认为需要对家乡和父母有所交代。如果混得不好,过年往往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涛甫说。

    长辈惯以“老例”指导晚辈

    在教育咨询机构工作的万颖,虽然因为没交男友年年被唠叨,但依然能从容回答长辈的问题。“唠叨也是种善意关心嘛,很多长辈只是想找个话题,平时见不到面,他们其实也不知道跟我们聊什么。”

    “这背后折射出两代人的观念差异,老一辈人对年轻人的想象是按部就班的,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路径成家立业,而年轻人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如此解读。

    网络放大负面情绪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用“旅行者困境”来形容“拷问症候群”和“春节恐归族”,“人们过年回家一般都是从大城市回到中小城市,家长对在外发展的孩子期望相当高,而很多青年人生活多有不如意,这便造成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其实,类似“拷问”年年有,为何今年的牢骚特别多?在很多学者看来,正是由于社交网络的勃兴,在无形中放大了大众的负面情绪。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负面情绪还可能衍生出扭曲的社会心态。

    让过年回归亲情与团圆

    “春节拷问”让一些年轻人为应付家人动起了歪脑筋。例如,明明是租车回家却宣称是自己购买。在淘宝网上,还催生出“过年出租男友、女友”的业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回家过年本就是一种习俗,为了面子和虚荣心,搞得节日喜庆都消失殆尽。“过年作秀”的背后,反映出当前社会不诚信的心态症结。

    个人心态的自我调整,是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小章对“恐归族”的由衷建议。他劝诫年轻人不要为名利过多裹挟进急躁不安的生活,让价值观中只剩下输赢、成败。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