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一周,“房×”新闻集聚起来的全民关注持续了7天,从惊呼神木县“房姐”的多套住房,到惊诧于“房姐”的多个户口,又意料之中地发现了“房婶”、“房神”……房们的事情被曝光后,各地警方纷纷将相关民警停职并关禁闭,公安部也派出了工作组,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公众的质疑:他们是如何绕开各种限制,为自己谋得多个户口的?多户口的频出,漏洞究竟出在哪里?
“补录”人口过程中,程序设计上的漏洞也许该是调查的重点方向
据了解,在各地公安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基本都有申报户口的审批程序和需要提交的证件证明,申请入户分为出生入户、工作调动落户、父母子女或者夫妻相互投靠入户、招聘人才落户、回原籍落户、无户口人员落户等情况,各地公安部门分法略有区别,但基本是16到18种。每一种入户都需要审批的程序,一般包括到派出所申请、分(县)局审核、市局批准三个基本程序。而需要提供的证件证明少则五六份,多的达到十几份,包括申请书、身份证、户口簿、单位人事部门档案或者街道办事处证明以及其他必要的证件证明等等。审查程序不可谓不严,必要证件证明不可谓不多,那么漏洞究竟在哪里呢?
2009年12月15日曾经曝光过一起类似的事件,其中的关窍也许对这次的甄别排查工作有所启发。
那是由检察院提起的一起诉讼。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当时非常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北京某派出所户籍民警张达(化名)收取“好处费”,为一个外地来京人员子女王某制作出本地户籍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张达盗用B派出所一位民警的用户名登录到“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户籍操作就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每位民警都有属于自己的用户名和相同的初始密码。),然后,他把王某的户籍信息输入,这样在系统中就有了王某的户籍资料。
第二步,他又输入了C派出所一位民警的用户名,试出密码后,他把这个假户籍从B派出所迁到了C派出所。
第三步,一个月后,张达来到C派出所,谎称王某的户口本丢失,需要打一份户口登记表。C派出所的民警打开系统,看到了王某的户籍资料,就给张达打出了登记表。于是,这个假户口不仅在公安内部的系统中可以查到,而且还有了户口底卡。
结果,王某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就得到了一个北京市户籍。
按照这样一个操作流程,一个小户籍民警就能够成功绕开之前提到的各种审批程序和必须提交的文件证明,凭空制作出一个“户口”来。这个案件宣判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曾经提醒,在户籍管理逐步从卡片式进化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数年里,在录入过程中,一些被遗漏的原户籍人口会拿着户口本到派出所要求“补录”,这个添加的过程就被某些人利用,成为系统的一个漏洞。
系统程序上还有一个重要漏洞就是程序设计上的问题,一个民警能独自完成一系列操作,最终获得户籍,说明户籍民警的权力过于集中,严格的程序设计应该是,户籍民警输入信息后再由其他领导审核、批准才能成为形式和内容都合法的“新户口”。
“房姐”的户口是否也是类似渠道获得?或者通过“房姐”现象,又发现了新的程序疏漏?我们拭目以待。
2006年前后两三年可能是
出现“户多多”的关键时间段
除了操作流程上的漏洞,记者还通过相关新闻的搜索和对比,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段,就是2006年前后的两三年间,这是很多已经曝光出来的“户多多”办多个户口的最集中时间段。
房姐的3个“假户口”都是通过“补录”户口的方式得到的,时间在2006年、2007年前后。上文提到的民警张达一共办了4个“假户口”,2005年办了第一个,其他3个都是2006年夏天之后办的。为什么他们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里办理假户口呢?
公安部2006年3月16日召开了通报全国集中换发二代证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来看一下会上公安部公布的资料,“为做好二代证的换发工作,公安部首先完成了人口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全国有4.1万个派出所完成了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占全国户籍派出所总数的99%。其次,按期完成了户口核对工作,2004年至2005年,各地公安机关共核对人口10.4亿人,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7880万项,纠正身份证重错号1545万个,办理应落未落常住户口422万人,清理重复登记人口380多万人。”
在张达案中,检察机关已经提出,很多人就是利用这次户籍管理方式的升级,通过户口补录的方式取得了多个户口。如此对照下来,如果公安部门要重新排查“户多多”现象,2004年到2008年,是不是最应该重点排查的一个时间段呢?如果能明确这个时间点,应该能让排查工作更加顺利、高效吧。
(《北京晚报》1.28 周明杰)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