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小龙年”的细节记忆
 https://www.gmw.cn 2013-02-09 14:59:36 来源:文摘报

    喜以“龙的传人”自诩之国人,有着浓厚的龙年情结,乃至“辰龙”之后,又将前来接班值年的“巳蛇”称为“小龙”——当然因为蛇本为龙的原型;龙舞神州,蛇跃大泽,同为盛世气象。细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之五度“小龙年”,风俗演化之踪,往往历历可寻;笔走龙蛇之迹,每每可圈可点。

    1953

    添足成龙,漫画人妙笔贺岁

    平安多利,好生活美意延年

    1953年2月14日,新中国第一个“小龙年”(癸巳)莅临人间。尽管比上年——大龙的春天晚到了18天,较二十四节气之“立春”(2月4日)也晚了整整10天,却因此透出了更浓厚的春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建设,时至1953年,国内物价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人边吃年糕边说“生产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时尚话,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年景。

    上年“新正开笔”画了一幅“喜鹊红梅”,讨口彩“喜上眉梢”的齐白石老人,这年的迎春画面上是3只大红苹果(平)、一对鹌鹑(安),辅以果实累累(多)的荔(利)枝,意头是“平安多利”。祝愿新中国和人民和平幸福、生机勃勃、更多创造财富。

    还有一位漫画家,感觉这年生肖为“蛇”未必尽意,而“画蛇添足”遭人耻笑的古人也未必有错,便为之添以足爪,使金蛇腾空起舞。题曰:“添足成龙,泽被九州”。    

    1965

    好儿女,枕戈待旦迎新岁

    小龙年,跃马扬鞭接早春

    1965年2月2日——12年后“小龙年”(乙巳)终于赶在“立春”前两日回归人间。随着上海等大城市支援外地建设的职工和知识青年越来越多,“是否回家过年”成为节前最普遍的话题。形成的共识是:好儿女志在四方。这又衍生出写“春节家书”的时尚。南昌拖拉机厂的“上海”工人金陈有,这年是在外地过的第5个春节,写信给家人说:“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人,祖国到处是我的家。”

    1964年底,《羊城晚报》为迎接“小龙年”举办了征联活动,节前收到全国各地应征联16148副。经萧殷、楼栖等专家评选、于1月16日发表的优秀作品也充满时不我待的迎春气氛:“枕戈待旦迎新岁,跃马扬鞭接早春”,“天翻地覆十五载,虎跃龙腾七亿人”。很多人以此写门对,还把《人民日报》上的当年热词“同德同心”、“乘风破浪”、“力争上游”等配为横批。

    国人喜爱的河北杨柳青年画、武强木版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和上海月份牌等传统年画年历,这年尚未式微,于1月3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首都中国美术馆举办的1965年年画展览上争相亮相。但画面换成了“真实、饱满、生动”的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这是1940年前后晋冀豫边区推陈出新的新年画运动继续嬗变的结果——成为歌颂工农兵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兴旺景象的宣传画。    

    1977

    拨乱反正,祥禽瑞兽惊蛰

    冬去春来,人间万象更新

    1977年2月18日,丁巳新春因上年闰八月而来得晚了些。看早场电影是那年的标志记忆。老广州红色影院放映新拍国产彩色故事片《海上明珠》,首场是6点30分;花市影院放映罗马尼亚彩色故事片《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首场6点50分——之所以这么早,缘于当年三五家电影院需共用一个拷贝放映同一部电影,这边演完其中一盒,马上送到下一家接力放映,首场要早,后面才便于安排。放映人员骑摩托车穿梭往来“跑片子”成为一道街头年景。

    “丁巳”是结束“文革”后的第一个春节。传统年俗之精粹——祈福与辟邪,让文化人巧妙地用到作品上。齐白石弟子陈大羽新春之际画了多幅“雄鸡图”赠友,盖因雄鸡不仅寓意吉祥,更因一派凛然之气,能食五毒而辟邪。其题款“除害全无敌”一语双关。

    时年80岁的李苦禅,这年春节则画了不知多少幅“立鹰图”以“嘱正”于友人,题款多为“远瞻”。

    遗憾的是,这年的报纸上却找不到一篇诸如《蛇年谈蛇》的文章,为祥禽瑞兽“小龙”拨乱反正——因为“文革”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说法。    

    1989

    煎堆鼓胀,十载春风苏万物

    饺子全挣,一犁时雨富千家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登上央视春晚的台湾歌手潘安邦一夜唱红的这首歌,成了1989年2月6日新中国成立后“小龙”四度回春(己巳)的流行曲。

    己巳新春是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十个春节,尤其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广东民间传承久远的“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年俗更见兴旺。“煎堆”为油炸的糯粉团,色泽金黄,浑圆有馅,表面满是芝麻,是岭南人过年敬神、祈福、送礼少不了的佳品。一家人看着热油镬中一个个沸腾着、慢慢鼓胀起来的煎堆,讨个好“意头”——“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当然也少不了团圆甜蜜的寓意,最有年味。

    在山东,同样的寓意是“破五”那天将饺子煮到至少有一个破口——肉馅因热胀而“撑”破面皮。济南言“撑”为“挣”(音正),谐音“挣钱”之“挣”。往年有个济南大嫚(未出嫁的女孩),煮饺子心急,“一个没挣”就捞了出来,惹得一家人郁闷;这年又光顾哼唱晚会里的热曲“跟着感觉走”,忘了搅动和添水,把满锅的饺子都煮破了,但学会的那句应时口彩,让她免遭埋怨——她大声告诉等吃饺子的家人:“今年全挣了!”

    “十载春风苏万物;一犁时雨富千家”。上世纪80年代被改革开放催红的迎春征联,已发展成由文化单位组织和著名商家赞助的双赢模式。这年《羊城晚报》副刊《晚会》版与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联办新春有奖征联,推出的上面那副春联和另一副“天道有情春不老;人才无价国自珍”并列头奖,优雅地见证着时代的春意。

    这年另一个很文化的细节,是国人开始喜爱辛辣搞笑的漫画。新年伊始,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16开本《中国漫画》适时创刊,一纸风行。封面画是《财神遇难》——面对铺天盖地的请柬,财神爷盛情难却而资金有限,让国人体味到一种“被拜金”的无奈。  

    2001

    群呼天下,批发多少祝福

    鞭炮禁放,举国一样同欢

    按照2001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迎接人类历史又一个新纪元”的说法,21世纪由“小龙”(1月24日,辛巳)叩开第一春。

    城市的街头巷尾腰别传呼机的人们——看到有朋友发来拜年信息,从另一边腰上掏出模拟手机,或被称为“插上翅膀的固定电话”的小灵通,打电话请传呼台小姐回复祝词,是很普遍的世纪年景。

    中国邮政在拜年封上印制一联为全国人民贺岁的形式,则启发了一些很书卷气的文化人借助“衍名”修辞,一对一制作嵌名贺岁联的意趣,期以寄送一份最具“针对性”的祝福。笔者当年给一位叫“高珊”的女士作叠字谐音联曰:“高高在上得春早;姗姗来迟携福多。”

    一种能发出噼里啪啦声响和一闪一闪光亮的大红色“电子鞭炮”也渐变出新年俗的世纪看点。农业文明时代村落之间和平时多以鸡犬相闻的邻里,过年放鞭炮呼应除岁、传递祝福的习俗,与建筑和人口密度极大的现代城市极不相应,噼啪之间险象环生,成为“社会公害”,持续多年的“禁放”呼吁这年有了结果,而毫无危险,声音与形状逼真的电子鞭炮应运而生。

    《人民日报》1月22日对此刊发编后说,欢度春节,既要喜庆,更要安全。电子鞭炮的出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了。“只要适时地转变观念,欢度佳节还会有更多更新更健康更安全的娱乐方式。”

    农历年底结清账务“关龙门”的商业习俗,早在民国期间就“前移”到阳历12月31日,这年在“商场捕‘跨世纪’商机,银行关‘跨世纪’龙门”的矛盾中让人遭遇尴尬。有报道说,2000年12月31日下午4时至2001年1月1日上午10时,南京所有银行的计算机系统和上千个银行网点全部“关门打烊”——

    千载一遇的世纪交替之夜,各大商场都延时营业至新年,处处人满为患。一家最大商场的老总看着大量持卡人被“拒付”、被“劝退”,急得毫无办法。

    笔者撰写此新中国“小龙年”记忆细节时,2013之“癸巳”还未到来。但不可不记上一笔的是,距今刚好100年的1913年,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1912年3月5日令)后的第一个农历新年,此后“有钱没钱,理发过年”的“新”年俗,历经一个世纪,已积淀成一句“旧现象以手推平;新事业从‘头’做起”的经典口彩了。

    (《羊城晚报》2.2 李中国)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