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顺义西北境域内,有许多有着山西地名色彩的村庄,如:“忻州营”、“稷山营”、“河津营”等。这些村子为什么要以山西的地名为村名呢?这还要从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说起。
元末明初,许多农民死于战争或为躲避战乱而逃亡,元朝统治者溃败时,又掳走大量民众。造成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政策,从人民生活安定、人口较稠密的晋中、晋东、晋东南以及一些人口稀少,田地荒芜的地区移民。
当时官府负责移民管理的部门就设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在这里,负责移民的官员要对移民进行人数清点,整理造册,凭照发放盘缠,安排移民迁往的省份和区域等一系列繁杂的手续,还要为移民发放种子、耕牛、农具等。所以才有“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据顺义史料载:元末明初,顺义只剩下1100户,人口不过四五千人。顺义区的大规模移民共两次,分别为永乐二年七月、永乐三年九月。在洪武年间,也有零散的移民。
顺义地区西北地域广大,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于农耕,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为安置移民,官府也是费了一番脑筋的。移民定居后,为了不忘故土,缅怀祖先,人们仍用老家的地名来为迁徙后的村子命名。移民时,官府为便于管理,把每个州县编为营的编制,而移民落户后,也就以营来命名。这些移民为怀念祖先,不忘家乡,还在新家的门口,栽种一棵槐树,名“念家槐”。
(《北京青年报》2.27 金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