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道,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山西大同县终于开始像邻县一样享受“贫困”的待遇。而据一名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负责人透露,一个贫困县可能会获得国家1~2亿元的转移支付。
同样一个县,从“小康县”到“贫困县”。从这一名分的变迁,只能窥见基层政府在政绩和争夺外部资源等方面的考量与博弈,而难以准确反映那块土地上民众真切的生存状态。
早在1996年申报“小康”之时,大同县的财政收入就严重收不抵支。那么,它为什么能够成功晋级“小康县”?主要原因是当时官员人为“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
为了“奔小康”,一些地方在数据上“造富”;因为怕被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一些地方又在统计数据里“藏富”。但任何基于投机取巧的“跑”名分,来回折腾,都不可能成为支撑一个地区发展的内在力量。“小康”身份“返贫”的戏剧转变,折射出相关评比的制度漏洞,同样值得追问的是,谁来追究随意揉捏当地发展数据的官员责任?
(《新京报》2.26 胡印斌)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