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染土壤的信息、垮塌事故的情况……随着一连串社会关注焦点事件的发生,“秘密”一词也不断频繁出现。在这一措辞下,心虚者转而泰然,围观者一片茫然。
必须看到,一系列事件动辄被冠上“秘密”和“不公开范围”的名头,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和矛盾,让社会公众为之不满,更有可能为“捂盖子”、藏私心的行为留下空间。
“秘密”太多、对公共关切“留白”太多,反映的是不健康、不正常的权力观。权为民所用,首先要求的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现实是,往往在社会舆论已然沸沸扬扬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依然习惯于“关起门说话”和“坐等领导和上级通知”,给人留下了不作为的“惰政”和官僚主义印象,致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一再受损。
出问题挨批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遮遮掩掩、对批评躲躲藏藏。让老百姓知道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不仅可以减少权力运行“跑偏”的危险,更有助于最大程度激发民智民力,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而一味躲藏或者隐瞒,则会使事情复杂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次生灾害”。
(新华网 3.3 涂洪长)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