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收音机是大部分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是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贵重电器。它一度左右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如今却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一个收音机的价格可买座别墅
1923年1月,《大陆报》和中国无线电公司把无线电广播引入中国。正在为中国未来呼号奔走的孙中山通过电台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无线电团结全国力量的巨大潜能。
1927年,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玻璃电台”在上海南京路新新公司顶楼建成。之所以称为“玻璃电台”,是因为整间屋子都是用玻璃幕墙围起来,外面就是人群熙攘的游乐场。怎么广播,怎么掌控机器,怎样播报新闻,全被看得一清二楚,在当时非常轰动。
新新公司之所以开办玻璃电台,其目的是为了推销自制的矿石收音机。那个时候的收音机是罕有之物,只有达官贵人或者工商巨贾才可能拥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时的收音机,价格也高得吓人,相当于买一座别墅的钱。有的大商店会买上一台放在橱窗里,喇叭一开,便会有大批的人拥过来,那是招徕顾客的最好手段。
收音机化身谍海利器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这样一幕,日本特务突然闯进中共情报人员李侠家,从地板中搜出了发报机,却没有找到收报机。宪兵摸了摸尚有余温的收音机,便将李侠抓走了。
事实上,李侠的收音机就是经过巧妙改装,变成了收报机。改装的关键在于两根铅笔粗的线圈,由音量控制器变身为收报机的差频振荡器。在日本人闯进来之前,李侠撤掉了两根改装的线圈,捋直、揉乱,收报机又变回了普通的收音机。
要保证可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使用,多重身份的谍报机一般都会用厚实的铁皮制成外壳,同普通收音机无异,以便能更好地带进谍战区。因为预留了改装空间,这样的收音机一般个头偏大,紧急情况下可以改装成发射器。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