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常去颐和园的人们发现,颐和园南湖岛涵虚堂前栏杆上的一个云龙纹柱头不见了。不过,您可能不知道,清末颐和园铜牛的尾巴都曾被人锯掉过。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漪园(即颐和园)建造过程中,一尊铜牛被安置于昆明湖东岸,取“永镇悠水”之意,牛身上还铸有乾隆皇帝手书的《金牛铭》。因为是铜铸,铜牛躲过了英法联军放的那场大火,可没想到却被周围的“园户”盯上了。
张八原属内务府正白旗,曾入圆明园充当园户。同治元年(1862年),他锯断了铜牛的尾巴,卖了废铜。案发后,张八被拿获,责杖一百,流放两千里,并在脸上刺“盗官物”三字,同时销除了旗籍。
从此,镇水的铜牛便没了半截尾巴。从1875年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没了半截尾巴的铜牛。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重修了清漪园。此后,颐和园重新成为皇家禁地,外国摄影师不能随便出入了,因此这期间铜牛的照片不曾得见。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颐和园又成为外国摄影师可以自由出入之地。从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1901年拍摄的照片看,铜牛的断尾已经被接上了。据此推断,铜牛尾巴是在颐和园重建期间接上的。
如今铜牛依然静卧昆明湖畔,重新制作的牛尾与当初被截断之处衔接得十分工整,几乎察觉不到有接痕。这也成为一个小小的悬案,原来的牛尾到底什么样子呢?正如维纳斯的断臂,注视之时,总给人留下一些遐想。
(《北京日报》3.19 徐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