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广州展开微调查,50位受访者中,有46人为“80后”“90后”,当中32人明确表示,至少三年未拜山。原因依次为:工作学习忙;一贯由父母代劳,不了解祭祖仪式;感觉祭祖可用其他形式,如网上拜祭等。
“我只知道广东人祭祖必备烧猪、甘蔗,但其具体含义,真的不清楚了。”“80后”白领卢文希的说法颇具代表性。他称,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基本就没有随父母去拜山了,主要原因是“工作忙,时间安排不过来。”起初,清明节没有休假,后来清明节成了“小黄金周”,假期难得,“有时会选择出游,有时干脆用来补觉。”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指出,广东以金猪、甘蔗祭祖然后家人分吃的做法,至少有三重民俗含义:其一,对祖先的尊重以及对祭奠仪式的隆而重之。其二,取金猪和甘蔗形态带来的寓意,而经由祭祀再分吃,令后人相信将得祖先庇荫。金猪即烤乳猪,寓意红红火火;甘蔗寓意生活甜美、节节高。其三,金猪和甘蔗的寓意,不但关注个体家人,也关注整个家族的延续与兴盛。虽是宗族社会的产物,也独具广东特色,因广东多侨乡侨民,不少家族家人散居海外,以此作为勉励,颇有深意。
“清明拜祭是传统,但有时未必赶得上,我觉得,缅怀先人方式很多。”“80后”女教师陈凯欣称,从中学起,她为了求学离开家乡,一路从北往南发展。数年前,一手将她带大的外婆去世,而陈凯欣却在大洋彼岸进修。为悼念外婆,逢外婆忌日,她都会在博客或微博上写下悼念文字,辅以外婆与她的合照。
“90后”陆晓棉则选择为父亲建立了网上纪念馆,不时在网上烧香扫祭,并写下给父亲的话。去年起,他在网上又为外婆和爷爷建立了网上纪念馆。陆晓棉的妈妈在儿子的影响下,也学会了在网上为先人敬香、点烛、献花和上祭品,还不时上网更新留言。“这些留言,既是我们对先人的缅怀,也是我们面对家人离去的心路历程。”
(《广州日报》4.1 谭秋明 林亦旻 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