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拜望章克标(左)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有来历有师承的,而且个个都尊师重教:郭靖和杨过是不用多言的模范生,大理段公子在神仙姐姐的玉像前叩首千番,就连惫懒乖张的韦小宝在九难师太面前也不敢造次,而令狐冲对岳不群的崇拜敬重则是让人心痛的迂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古训在金庸的心里根深蒂固。
小学老师陈未冬
“噢,金庸就是查良镛!”1981年7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居住在杭州的陈未冬老人读后,想起他的学生查良镛,但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人。当有人告诉他金庸应该就是查良镛后,陈老先生感叹了一声。
陈未冬原名陈维栋,1911年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陈宅镇巽溪村一户农家,中学毕业后在海宁县袁花镇龙山小学堂任教。
陈未冬爱好写作,常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来到海宁,他见班上的“小秀才”查良镛长得俊秀,又聪明伶俐,作文写得尤为出色,便倍加赏识。金庸曾对池田大作说:“说起我的恩师,一位是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陈未冬先生……”60年后,金庸仍记得一堂让他泪水横流的历史课:“记得我在小学念书时,历史老师陈未冬讲到鸦片战争,中国当局如何糊涂无能,无数兵将英勇抗敌,但枪炮、军舰不及英国,以致惨遭杀害,他情绪激动,突然掩面痛哭。我和小同学们也跟着他哭泣。这件事在我心中永远不忘。”
查良镛自小就喜欢阅读书籍。那时,社会还非常保守,《红楼梦》被视作诲淫的禁书,《水浒传》也是诲盗的坏书,可在班里,陈未冬唯独允许查良镛一人阅读这些书。
陈未冬在自传《我的故事》中如此记述:“查良镛(金庸)是五年级成绩最佳的学生。他听课、做事都很认真,特别是作文写得好……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陈未冬的这一举动,将查良镛的写作热情拨得更旺了。陈先生让查良镛跟他一起编五年级的级刊。查良镛组稿、编改、抄写,干得很欢,把小小的级刊办得生动活泼。
1936年,查良镛从龙山小学堂毕业,考入浙江省立二中(今嘉兴一中),自此与陈老师离别,离开了海宁。
1983年,陈老先生因病住院,同室病友是香港《大公报》的一位编辑,两人聊天时,陈先生问他:“金庸是不是海宁人?”这位编辑也说不清,回香港后便将此事告诉了金庸。金庸闻之大喜,遂写信寄往医院,却不知陈先生早已出院,未收到此信。
1988年5月,陈老师获知金庸的确是海宁人,便写信托人寄给金庸,问他是不是龙山学堂的查良镛。10月14日,金庸复信问候:“生受老师教诲,已五十余年了,但老师的声音笑貌历历就在目前……回思教诲爱护之恩,感怀良深。如能抽空,当来杭州叩见……授业弟子查良镛叩上。”
1992年12月8日,金庸偕夫人林乐怡来到陈未冬家。金庸向陈老师弯腰鞠躬,行了大礼。时年68岁的金庸忆及当年,笑着说:“我的作文中,将‘旖旎’错写成‘旖妮’,是老师翻出《辞源》予以指正。”陈未冬哈哈大笑,金庸拿出自己所著《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的精装本,写上“恩师指正”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陈老师。
中学校长张印通
在金庸感念的恩师中,张印通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1936年,查良镛在龙山小学堂毕业,考入浙江省立二中。1937年11月5日拂晓,20万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全公亭一带登陆,大肆烧杀抢掠,嘉兴危在旦夕。数百名无家可归的学生留在学校,一时人心惶惶。校长张印通在危难之际,不顾经费不足和前途艰辛,毅然挑起重担,带领师生南迁。11月11日,张印通带领包括查良镛在内的学生离开新塍,踏上千里流亡之路。11月19日,嘉兴沦陷。
张印通校长和师生们同行、同吃、同住,每到宿营地,都是把稻草往地上一铺,就地而卧。在疲惫的流亡途中,张校长和老师们仍然抽时间给学生上课,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学习用品,他们就凭着记忆,用一块小黑板给学生上课。
徒步跋涉了近两个月,历尽艰辛,终于在1937年12月下旬到达浙南山区小镇——丽水碧湖镇。回忆起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金庸说:“当时我们才十二三岁,每天要步行七八十里,风餐露宿,非常艰辛。走不动了,就唱支歌……”
在碧湖,教育厅决定将杭嘉湖的七所省立中等学校合组成为“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1938年9月初正式开学。
次年某日课余,数十人围观联中图书馆外走廊的壁报,有人高声朗诵,有人拍手称道。原来壁报上刊有《阿丽丝漫游记》一文,描述阿丽丝小姐来到联中校园,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吐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教训学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得超生!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查良镛。
联中的学生一眼就看出眼镜蛇影射的是他们学校的训育主任沈乃昌,他戴一副眼镜,平时讲话总带着“如果”二字。有些男同学和女同学来往,关系亲密一点儿就被开除。有同学在休息时间下围棋,沈乃昌也不允许。学生们敢怒不敢言。
《阿丽丝漫游记》立刻传遍了整个联中校园,也传到了训育主任沈乃昌那里,盛怒之下,他要求学校开除查良镛。如果不是张印通校长勉力将“开除”改为“退学”,查良镛将不但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也会发生问题,所以他一生不忘张印通的恩德。
1992年12月,金庸重返母校嘉兴一中。校园里矗立着老校长张印通的铜像,上面题有“敬爱的张印通校长弟子金庸敬题”的字样。金庸面对铜像三鞠躬。
中学老师章克标
1936年,查良镛就读于浙江省立二中,章克标是他的老师。章克标也是浙江海宁人,曾经和查良镛的表哥徐志摩一起办过杂志。
1926年章克标在上海与胡愈之、丰子恺、叶圣陶等人主编《一般》月刊,同时与滕固、方光焘等人创办我国新文学早期著名社团之一的“狮吼社”。后参与创办“时代图书公司”,出任总经理,并主编《十日谈》旬刊。后来他与林语堂、邵洵美等人一起创办《论语》杂志,竭力提倡文学的“幽默”和“性灵”。此时,他在新文化文坛上声名大噪,著有杂文集、小说集、译作,还编有《文学入门》《开明文学辞典》等书。
1933年5月,一部名为《文坛登龙术》的杂文集在上海出版,作者是章克标。不久,鲁迅以此书名为由头,写了《登龙术拾遗》一文。仔细阅读鲁迅这篇短文,内容多是批评邵洵美的——也许因为章克标与邵洵美同为“狮吼社”主要成员,且关系甚好的缘故,便被鲁迅看做是邵家帮闲,挨骂了。
章克标在省立二中任教时,见班上的小同乡查良镛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倍加赏识。
一天放学后,一个学生跟章克标聊天说:“如果有一本教我们怎样考上高中的书,我一定去买来看。”在一旁的查良镛听了突发奇想:用我们初中生的经验,写一本书,告诉小学生怎样考上初中,不是很好吗?这个主意得到几位同学的赞同,他们分头编写,由查良镛主编。不久,一本《给投考初中者》的书印成了,不仅畅销浙江,还销往江西、福建等地。
15岁的查良镛早早便显露出非凡的写作天赋和出版才能。此后,章克标更加看重这个学生。
在省立二中,这对师生相处时间仅两年,但在后来的书信往来中,金庸常表达想念之情,说:“若能抽身回乡,当叩见吾师。”
1992年年底金庸重返内地,寻师访友。12月3日上午,在海宁宾馆,金庸步入会客厅,一眼便认出坐在沙发上的章克标老师,他高声呼唤着“章老师,您好!”疾走两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章克标热泪盈眶,对身边的人说:“查良镛从小到大都是好样的,是尊敬师长的榜样。我活到93岁了,像今天这样向我鞠躬的,他是第一个。”
1998年2月,海宁的一些文化人为章克标做寿,金庸从香港发来贺电:“今吾乡诸公为师称觞贺寿,良镛远在海隅,未克举觞当面为师祝贺,谨书数语,愿吾师身体康宁,欢乐颐养,数载之后,良镛当造门祝寿,更受教益也。”此时,章克标99岁。
章克标的妻子李觉茵1996年过世,他孤身一人,洗衣、做饭、跑邮局全是自己做。在朋友们的关心下,1999年8月25日,百岁老人章克标的新婚喜宴在上海延安饭店举行。金庸给章老师发来了贺电:“百岁新婚,佳话流传千年,海外文人众口宣扬,生与有光焉。”
百岁新婚之后,章克标把他一生的经历写成三十余万字的回忆录《世纪挥手》,金庸为他题写了书名。
(《文汇报》3.9 蒋连根)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