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年3月,因日本政府拒绝废除“二十一条”,中国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并对日经济绝交。但是,在9月1日发生的日本关东大地震面前,中国民众暂时停止对日经济断交活动,转而全力投入赈灾。
上海积极募捐
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死亡91344人,失踪13275人。
中日关系虽然恶化,但中国政府还是在财政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向日本援助20万元,并免除运往日本的粮食等物品的税金。
此外,中国政府还号召各地绅商团体组织开展各项赈济活动。北平、天津等许多城市成立救灾团体,商界、演艺界等纷纷筹款筹物。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在天津成立“救灾同志会”,募捐10万元。京剧大师梅兰芳发起成立“全国艺界国际捐赈大会”,筹集5万元。
9月6日,上海各公团、善团组织机构召开联席会议,商议赈济日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
最早到达的国际救援船
“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成立后,副会长王一亭一面电令在日本的次子王叔贤急赴灾区调查,及时报告灾情,一面组织购入日本灾区最急需的白米六千担、面粉两万余包以及木炭、药品等生活品,由轮船招商局“新铭轮”运日赈济。
9月8日,“新铭轮”从上海启航,12日抵达神户港,这是来自国外赠送救援物资的第一艘轮船,受到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9月13日,《大阪朝日新闻》刊登社论指出:日本对华政策应该放弃“极端的帝国主义色彩”,“明白中国国民的意识”,缓和两国关系。
梵钟声声祈冥福
中国慈善家不仅在物资上大力援助日本灾民,也为那些在灾难中罹难的生灵祈祷。中国佛教界组织“佛教普济日灾会”,在峨嵋、九华、五台、普陀等四大名山的四大道场,分别举行49天的“水陆普利道场大法事”,并决议铸造一座“梵钟(幽冥钟)”寄赠日本灾区人民,“期能随时击钟祈念死亡者冥福”。
日本佛教联合会得知此事后,表示愿意接受梵钟,并选择被服厂旧址为置放梵钟之地。因为在地震中死亡的9万人中,有3万多人集中死于这一地区。
2007年3月1日,笔者参观了位于东京的震灾纪念馆(现名东京都慰灵堂)和陈列资料的复兴纪念馆,这里陈列着以王一亭为代表的中国慈善家在大地震中救灾恤邻的资料。那天,参观者稀少,很多东京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的纪念馆。但是,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世纪》2013年第3期 陈祖恩)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