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可能是中国最老的出诊大夫,97岁坚持出诊。她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有人说她守旧、过气,有人说她身上有“医道”。
97岁的胡佩兰是新中国第一批上岗的医生,新中国首批全国劳模之一。现在,胡佩兰在郑州市一家社区医院做妇科大夫。对她来说,工作是保持长寿的秘诀之一。她的生活几乎就是工作,爱好也是工作。当她穿上白大褂,她不会承认自己已经老了。等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脱下白大褂,她的心情就开始失落。
行医将近70年,她坚持着每天8点半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铁律”。她说,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她的病人在等她。1986年,她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退休了也没有歇下来,创办了“胡佩兰妇科专科医院”。直到一个雪夜她在走下医院台阶时,摔断了三根肋骨,才被迫休息了几个月。
97岁的胡佩兰为病人做检查,从办公桌走到检查室,年轻时只需迈半步,现在却有些费力。她双手摁住办公桌,慢慢地站起来,将身子扭转。腿卡在椅子和墙壁的缝隙间,停留好几秒才拔出来。她扶着椅背,双脚在地面上蹭着,向检查室移去。
但是,这位行动有些困难的医生记忆力却很好,思维清晰,经常是多年不见的患者,见面后依然记得对方的名字和病情。病人眼里的胡佩兰“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找她看病的不少是一家几代人,或者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
胡佩兰总结自己信奉的准则:“我用药,一是看疗效,二是要便宜,尽量不开进口药。”她也是这么教自己的学生的。她说自己70年没收过红包、没被病人“医闹”过,也从来不担心。她说:“没有妨碍,以人心换人心。”她的学生说,“老师就是守着医生的这片净土”。
胡佩兰固执地守着一些老旧的东西。她常念叨:“以前医生以病人为主。”她依然用黄色封皮的老式病历本。办公桌掉了一大块漆,椅背上也是斑斑驳驳。一个用了20多年的老式手电筒,手柄生锈了,电池接触也不好,但是谁也不准扔。棉袄上沾着油渍,儿子给她买的新衣服从不拿出来穿。轮椅坐垫边缘磨得发黑,脚镫生锈了。而她的老习惯就像那个车轱辘,固执、坚硬。但是,这些年,她先后捐了7万块钱,援建了30所“希望书屋”。她打算,等自己百岁的时候,“再捐3万块钱”。眼看她岁数越来越大,她的四个儿子都说“老娘别去上班了”。但天大的事情都不能阻碍她的轮椅向医院行进。有人问:“你这么大年纪了,为啥还要工作?”她几乎不用多想,用有时代感的语言回答:“为人民服务啊。”
(《中国青年报》4.17 陈璇)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