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小上学,我家住在北外东院的2号楼,出楼门就是大食堂,旁边就是大小两个球场。因着学院的专业特性,我们这些教职员的孩子沾了不少看外国电影的光。
学院的大礼堂经常放一些原版的外国电影,以帮助大学生们练习听力。这些电影有的至今社会上未公映,有的则是十多年后才在社会上放映。像198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炎热的夏夜》,就是我在上世纪70年代看过的,而且还看过两遍,只是一句也听不懂。有时也会放一些港片或翻译好的外片,像《荡寇群英》、《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和前苏联的《区委书记》、《勇敢的胡安娜》。在当时,真正看内部片的圣殿在北方交大,外语学院经常发那里的票。
与电影相比,我们的另一大福利就是电视。我们每一个宿舍楼的一层中间的一个房间被开辟成了公共观影室,放置了一台电视,而且是彩电。我有生以来最早看到的电视是彩电,而不是后来进入80年代最先走进家庭的9寸黑白电视。那时的电视节目比较少,主要就是一些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连篇累牍地播放。
当然也有电影,甚至有越南和菲律宾的片子。阿尔巴尼亚电影有一阵放得比较多,只有一部我记得最清楚——《第八个是铜像》。那个被塑成铜像的战士死得很英勇、悲壮,影片最后战士们抬着铜像前进的画面,配着音乐一起震撼了我。我还对一部国产片印象深刻,就是唐国强主演的《南海风云》,因为电视台常常重播,以至于里面的台词我都倒背如流。最经典的就是那个越南舰长给总部发报:“中共海军,伪装渔民,身穿高级毛料便服……”每当放到这个桥段,孩子们就会异口同声,同步配音。
(《北京晚报》4.20 唐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