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https://www.gmw.cn 2013-04-27 17:53:45 来源:文摘报

    周山,1949年生,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至今仍然适用,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加以必要的阐述,能对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人类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对“启蒙”儿童的道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也主张道德教育宜严不宜宽,认为严厉的家教能给家庭带来莫大好处,乐于家法之宽难免会有羞辱家门之事降临。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育的表述,或可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考与借鉴。

    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虚是道德修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易》古经中,就专列有一个《谦》卦。该卦通过“谦谦”、“鸣谦”、“劳谦”、“撝谦”等四个概念,阐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保持谦虚这一品性。

    谦虚品性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初出茅庐,缺乏经验,即便有书本知识,实际能力也不一定够。只有用谦虚的态度约束自己,才能赢得他人支持,获得锻炼机会。

    有名望便得意忘形,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鸣谦”,有了名望仍保持谦虚品性,也就显得难能可贵。因为前期的“厚积”,涉世之后事业顺利,并且有了一点儿名声,此时仍能保持谦虚待人、甘居人后不争先等美德,就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帮助,既有同行、同事的关爱,更有上司的培养和提携,发展前景一定很美好。

    居功自傲,也是人的一种通病。“劳谦”,意即有功劳而不自满,值得骄傲而不骄傲,一如既往,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这种君子风范,勉强一时,或许不难;能够保持始终,则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做到。

    “撝谦”,意思就是准确把握谦虚的分寸。这是一个身居高位者所需考虑的问题。对上的谦逊方式、谦虚内容,与对下的谦逊方式、谦虚态度,不可能一视同仁。其间的差异,有大有小,细微处的分寸把握,是一门复杂的技巧,也是一种智慧。

    人际间的谦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错误:不夸大自己的业绩,知错即改。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要真心诚意地彰显别人的善行,由衷地赞美别人的功绩。这样做,虽然把成绩和方便让给了别人,却能赢得更多敬重。

    操守是一种自我约束

    操守涉及人的志行品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只有笃信,才能好学,笃信是好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守死,才能善其道,守死是善道的必要条件。笃信而不好学,是因为笃信未必正;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死亦枉然。笃信好学是基础,守死善道是结果。怎样践行守死善道?孔子举了三个例子:其一,不可去“危邦”谋事,当发现所居之邦政纲紊乱时,应该尽早离去。其二,天下有道,可以入仕途;天下无道,就应当隐居起来。其三,在社会秩序良好的情况下,因谋生乏术而处于贫困卑贱的状态,应该感到羞耻;在社会秩序紊乱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操守而与无道的社会同流合污,即便获得了富贵,也应感到羞耻。

    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关于操守的坚持,气势更足。他有一句千古名言,2000多年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的操守如何,往往面临三种考验:一是如何面对富贵。古人有一句话:“饱暖思淫欲”,一个人钱多了,社会地位高了,便容易贪图享受,甚至腐化堕落。因此,富与贵是检验人的操守是否坚定的一面镜子。二是如何面对贫贱。俗话说:“人穷志短”。一个人为了急于摆脱贫困,往往以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处世原则为代价。因此,能否“安贫乐道”、面对贫困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也是人生中的一种考验。三是如何面对权威。在权力威势面前,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为权势所屈服,不让权势扭曲自己的人格。

    荀子虽然在性善性恶上与孟子持相反意见,但是在道德操守方面的看法,与孟子的观点一致,认为一个人有了地位时,不可以骄狂;受到上级信任和重用时,更要注意谦和待人;当握有权力时,不要专横跋扈;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头脑清醒;即便是在生死关头,也不能做出背离道义的事情。总之,人的地位境遇有变化,人的道德操守不能变。

    隐退中的道德情怀

    隐退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儒家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隐退者一般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二是功成身退,如春秋时期辅助勾践复兴越国的范蠡,如秦末辅助刘邦谋取天下的张良。三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新的领袖人物横空出世时,居于高位者主动让贤退隐,如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

    《周易》中有《遯》卦,专门讲隐退,可见不仅隐退现象古已有之,而且关于隐退的道德思考也早已形成。其中,既含有操守问题,也含有谦让等问题,比较系统地表达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持有的道德品性。

    第一种,因政见不一致,又处于弱势状态,便选择了隐退。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叫做小人势盛、君子势弱,为了避免遭受伤害,自动退出政界。

    第二种,因功成名就之后而急流勇退。当一个人建立了功劳、有了很高的地位之后,不居功自傲已属难得,居然连人人羡慕的高官、盛誉都不屑一顾,飘然而去,其思想境界自然要比谦虚更高一层。

    第三种,是在君临天下状态下的退隐,是一种主动让贤、或年长者主动让位于年轻人的高尚行为。君王隐退被视为是一种美好的事情,原因有两个:一是君王是一个为社稷为百姓着想的负责任的统治者,二是君王发现了比自己能力强的接班人。像清代的乾隆皇帝晚年主动退位的举动,不仅得到了时人和后世的好评,也使皇权的平稳交接有了保证。

    严于律己的道德自觉

    道德修养必须自觉。道德自觉的最大考验,莫过于在一个人独身自处的境况下,都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早在春秋早期的卫武公时代,就有人以诗歌的形式,写下了要注意培养道德自觉的慎独之言:“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即便独处幽室,也要保持恭谨,在那蔽陋一隅,也应无愧于心,不要以为暗室可欺、是非难分,纵有邪念歹心也无人知道。

    200多年之后,齐国大夫晏婴批评孔子在背后妄自议论他人时这样说:“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可见,这种道德慎独的观念,自诗经始,到春秋后期,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认识。在后来的《中庸》中,也引用了《诗经》中的这两句诗文,认为一旦到了这样一种道德自觉的境界,即便不言不动,也会达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的效果,得到人们的敬重和信任。

    在《大学》中,有更形象的表达:“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个人独处时,要有这样一种感觉:有十只眼睛在看着你,有十只手在指着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在众人极其严密的监察之下,不容有一点点的邪念歹心,更不容有丝毫的恣情和越轨。这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自觉,是一个人走向高尚道德境界的必要条件。

    南北朝时期,刘勰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慎独》的文章,其中一段这样写道:“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室,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戒慎目所不睹,恐惧耳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见人。”自古以来关于道德自觉的众多文字中,这篇《慎独》写得最为精彩。这段文字,以岩隐荃荪之芳香、幽涧石泉之流清,譬喻人在独处时也应自觉保持其道德操守。

    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人类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每一个发展阶段,总会有新的社会问题产生,考量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性。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减调适。以上所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今仍然适用的一部分优秀文化,我们把这些内容发掘出来,加以必要的阐述,希望能对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解放日报》4.7 周山)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