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凌晨,67岁的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因白血病去世。
有网友说:“她展现海派历史风情,引领我这个外乡人来到上海这个城市。”一位读者回忆道:“1982年,看了她的《穷街》,写了封信给上海作协转她,问她有没有《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英语歌词。她居然满满写了一页,给一个素未谋面的读者。”作家陈村回忆说,程乃珊对朋友热情、真诚,她谦虚、温和、乐观,他和程乃珊是1979年认识的,同年的《上海文学》上有他和程乃珊的小说。
程乃珊因家庭缘故,在香港、上海两地度过童年。1979年,程乃珊将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投给《上海文学》发表,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之后,她的《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小说引起业内外的关注。
上世纪90年代,程乃珊一度赴港生活,几年后重返上海定居,写了一连串以“上海”命名的作品,如《上海探戈》、《上海Fashion》、《上海女人》等;近年,程乃珊在《上海文学》上连续开设“上海辞典”、“上海先生”等专栏,她说在香港的这些年,让她格外珍惜上海的地域文化,“上海的故事,写也写不完”。
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教授葛红兵在接受采访时,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分析了程乃珊独到的“上海叙事”写作。他认为,程乃珊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行探索性写作的女作家之一,写作的题材涉及文化移民和市民生活等,很新,文风也与众不同。她的中篇小说《蓝屋》可以称得上是风华绝代的一部作品,当时很多高校大学生读过它。另外,程乃珊的写作带动了日常生活美学趣味的兴起。
(《文汇报》4.23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