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后的微笑
中印边界,首先让人想到的是1962年发生的那场战争,战争给印度留下抹不去的记忆:战败;给中国留下尚待解开的谜题:战胜反而撤退。
当1971年1月,21岁的湖北士兵万运祥抵达中国边境的西藏察隅县驻防时,战争已经过去近十年,中印边界的氛围趋于平和。万运祥记得,他们沿着那条6米宽的河沟巡防时,经常能看到对岸的印度士兵。言语不通,他们便挥手打个招呼,面带微笑。
中国与印度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共有三段。西段是新疆和西藏同时与印度接邻的地区,长600公里,大部分由中国控制。中段是紧邻西段长450公里的地区,均为印度侵占。东段就是万运祥所属部队驻守的地区,长650公里,有约9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为印度侵占。
边境线上,每天都要巡防。万运祥所属连队负责的那段,大概要走四个小时才能走完。除了巡防外,他们还要在营区站岗值勤,白天一般六个小时一岗,晚上四个小时一岗。
晚上的岗哨,是在前线修好的碉堡里。在作为两国临时边界的河沟边上,布满了这种碉堡,一个碉堡可以坐四个人,上面有两个射孔。一般来说,有经验的老兵才会被派到碉堡去。
连队有命令,决不允许开第一枪。遇到任何情况,都得报告指挥所,“天上发现飞机要报告,地上发现公路塌方了也要报告”。
用语录喊话
那段时间,正是“文化大革命”最狂热的时期,中央的文件不断传递到兵营供他们学习。万运祥回忆道,“比如如何保护好边防,如何把西藏建设好等方面的内容。闲暇时间,还会自学《毛主席语录》。”这些内容,也通过广播被“送达”到印度士兵那里供他们学习。
在亚东边界,共设有乃堆拉、则里拉、卓拉3个山口广播组,每天对印军播放广播。李荣欣是卓拉山口的播音员,每天早晨7点,对印广播准时开播,李荣欣照例要先向对面的印度哨卡问好:“印军官兵们,我们现在开始广播。”接着播出一段提前录制的印地语《毛主席语录》,之后是昨夜录好的新闻。
整个广播时长一个多小时,中午12点和晚上19点,同样的内容将再次播放。每次中国的广播刚一停下,对面印度哨卡上的喇叭就开始响起来。“印度播出的广播比较随意,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时长,不像我们这么正式、严肃。说得最多的就是介绍印度国内的发展情况,形势大好之类的。”李荣欣等广播站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记录对面广播的内容,定期向西藏军区汇报。
有时候,印方也会用不流利的中文播一些煽动内容。“比如中国军人们,你们都是从四川、河南等地,远离家乡来西藏吃苦的,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欢迎你们到这边来做客。”
1972年9月底,卓拉山口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风雪,使得广播线路严重受损。加之政治形势的变化,上级批准广播组停止对印军的广播。印军孤单地广播了一段时间,也没了声音。1973年,中方首先拆除了哨卡上的高音喇叭,印军跟着也拆除了。亚东边防延续近10年的“对敌广播”,就此结束。
谈判开启
当万运祥、李荣欣在边界上警戒之时,另一条战线——外交,也在步履维艰地进行。
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在这之后,中印边界问题开启第一层次的副部级官员会谈。1981年至1987年的6年间,中印副部级官员会谈先后举行了8轮。
6年的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1986年,印度陈兵中印边界,并在当年年底通过法案非法侵占中国藏南领土,把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到1987年4月,印军向塔格拉山脊下的阵地补充了大量兵力,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了直接威胁中国军队哨所的尖兵哨。这引起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应,两军紧张地对峙着,战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战争阴影散去,中印外交谈判再回正轨。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邓小平接见了他。作为一个成果,双方成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自1989年至2005年的16年间,工作小组会谈和副外长级磋商共进行15次,几乎是每年一次。工作小组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推动了中印三次首脑出访。后两次访问,双方分别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两个协议使得中印边界十几年保持了和平与安宁。
(《看天下》2013年第12期 张恒等)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