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真正内核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政府已经向市场和社会让度出巨大空间,否则不会有让世界惊讶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简政放权,还远远没有达到合理的程度。
中国的政府爱揽活,什么都要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二是近代中国的国情。三是政府自身利益使然。四是政府为能力所限,政府除了以运作权力的方式来履行职能之外,缺乏运用其他方式管理国家的能力,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情况。
所有这些因素但不局限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精兵简政”始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一次次的精简,一次次的放权,从中央的角度,都不是虚情假意、虚与委蛇,而是有实质性举措的。只是每一次精简之后必定伴随机构编制回潮,每一次放权之后,往往又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国进民退”。其根本原因在于仅靠政府自身积极性推进的简政放权,难免因为数千年练就的国家逻辑本身,又被政府自己“翻了烧饼”:既没有民众的压力,又不受法律的制约,在中国社会中存在什么力量可以决定政府简政放权,除了中央领导的开明理智?
推动中国进步的最大力量是“形势比人强”,是“危机倒逼改革”。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不遗余力地推进简政放权,让国人看到不仅是新一届班子的洞察全局、深明大义、当机立断,还有“形势比人强”的历史机遇。
(《中国经营报》5.18 顾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