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什么样的芭蕾给当代人看?上海芭蕾舞团邀请欧洲著名编舞帕特里克·德·巴拉创作的《简·爱》以完全现代的呈现,叩开了英国伦敦大剧院黄金档期的大门;中央芭蕾舞团邀请编舞大师诺伊梅尔编排的新作《小美人鱼》,也以对人性、爱情以及浮躁社会的思考吸引了观众。
然而,不能不说,这些零星突破在国内芭蕾创作大格局中依然是凤毛麟角。动不动“天鹅甩腿”“王子转圈”式的传统编舞思路,让国内舞团的创作整体上被当代国际芭蕾抛开一个身位。逡巡于狭窄的概念和思路,让我们的足尖难以穿过创作的瓶颈。
一位演出商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做了两场《天鹅湖》,外国团的水平不算顶尖,但无需打广告,票子很快就售空了。如今做《吉赛尔》等经典名剧都亏本,只有卖《天鹅湖》才是“宝大祥”。这几年国内芭蕾观众的口味单一程度有多严重,可见一斑。
入围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决赛的35部作品中,大量作品沿袭古典舞蹈既定程式展开,情景交融的大型芭蕾新作只有一部《秋》。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感叹:国内芭蕾创作从题材到风格上的路子都太狭窄、太单调了。
回看中国芭蕾,在几十年前反映现实题材的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后,我们又拿出了多少能代表新水准、跳出新境界的作品呢?
在上海从事多年舞蹈项目进出口的澳大利亚创意制作人巴里·普鲁斯建议,中国芭蕾编舞人才的培养应该尽快制定符合国际惯常做法的机制。“挑选你们的优秀编舞人才到欧美一流舞蹈团中学习至少5年,这5年期间不要求他们出作品。坚持几届之后,未来中国才有可能出现真正可以成为编舞大师的人。一个国家发展芭蕾,不能没有自己的编舞大师。”
(《解放日报》5.22 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