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意基金会4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73%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幸福,其中莫斯科人的幸福感比例更已达到81%。
克塞尼娅20岁出头,刚刚从海边旅游回来。“7天时间,3天在火车上,到了那就背着包到处走。”她说。她喜欢工作一段时间就去旅游一次,到新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克塞尼娅觉得读大学时是最幸福的阶段,“每天很热闹,也不必为生活发愁。自由自在,不用回家被父母问东问西。”她目前正申请出国留学,想出去看看并学点东西,希望回来能有“更多的自由”。
伊戈尔今年47岁,当了20多年记者。他认为自己“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幸福是很多人得不到的。”伊戈尔回忆说,他大学毕业时正值前苏联解体。“但对记者而言,国家的动荡是出新闻的好机会。我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这一点很重要。”在那一段时间,他走了很多地方,观察并报道在这个国家发生的许多事。“1991年我失业了,整整一年既没有工作也没有房子。我去了新西伯利亚、高加索旅行,和父母、孩子待在一起,那段时间也是快乐的。”他说。
年近70岁的斯维特兰娜独自住在莫斯科市中心一间公寓中,丈夫去世多年,没有子女。对于自己的生活,斯维特兰娜认为:“没什么可抱怨的。”她退休金不多,但也够花;身体还算健康,有一个侄子时不时会来看望她。每天上午,她都来池塘边散步,和路人聊天交谈。在斯维特兰娜看来,生活应该知足常乐。她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商店里什么都买不到,过了今天就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整个国家都看不到未来。”因此,她觉得“如今一切稳定下来了,人们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规划。没有什么坏消息,就是好消息。”
俄罗斯心理分析研究所的教授亚历山大·普罗特金认为,俄罗斯人倾向于从消极方面出发看待幸福这个概念,会认为如果没有什么不幸就是幸福。这种心理大多出现于曾经历过巨大动荡的社会,比如,国家历史上曾有过公民社会缺位、无法治等时期。心理学家伊戈尔·瓦西里耶夫说,不少俄罗斯人重视“活在当下”,即便积蓄有限,也要去其他地方旅游,或者买一件奢侈品,这也是促使幸福感提升的一个因素。
(《新民晚报》5.23 赵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