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首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然而,4年多来试点改革进展一直非常缓慢,并遭到事业单位人员的普遍质疑。
怕待遇降低 石教授是浙江一所高校的教授,据他了解,改革前学校退休了的教授,和他们在职时收入差别不大。石教授说,按已公开的试点方案,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也要缴纳养老保险,首先导致当前月薪少一块。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教授仔细研究过试点地区的方案,“除了强调有职业年金外,其他方面和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如出一辙。”至于职业年金,乍一听很好,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比如这笔钱从哪儿来、额度多少、会不会逐年增长等。
此外,在事业单位工作时间段被认可的缴费水平低,也会影响退休后的养老待遇。
怕不公平 吴女士在北京某部委下属培训中心工作,事业编制。她没有详细了解过相关改革方案,“不用去了解,要是真好,机关肯定会一起改。现在,机关不改,再怎么说好,也没说服力。”
有人提出,既然企业职工可以接受改革,为什么事业单位人员就不能接受?58岁的李老师在杭州一所高校任职,月收入约7000元。在他看来,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收入固定,而企业员工在职时期的收入上不封顶,可以很高,按同样的方法确定养老金并不公平。据了解,在杭州这类经济发达的城市,企业里的资深工程师年薪普遍能达到20多万元。只要按实际收入交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不会比事业单位的低。
忐忑“中人”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最关心、最紧张的主要是40岁以上的人员。北京的吴女士说,“老同志还能赶在改革前退休,我们中间这批人想退也退不成呀。”
一些年长的事业单位人员还表示,在事业单位干了20多年,长期工资不高,以后收入出现巨大增加的机会也比不上年轻人,因此这不是“淡定不淡定”的问题。
记者点评 改革的顺序,关系到改革的公信力。如果政策设计者率先改革,即使这项改革会导致一些人待遇降低、利益受损,只要能摆事实、讲道理,改革顺利推行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反之,直接关系公众基本利益的改革,如果政策设计者始终把自身列为“例外”,恐怕说得再好也难以取信于人。
(《人民日报》5.24 白天亮 江南)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