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发生的美国外交官因为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被俄罗斯驱逐一事,提醒着人们,从冷战时期你死我活的明争到新世纪形式多样的暗斗,两国的“谍战”一直处在进行时。
美俄(苏)之间的搜集情报与反情报活动由来已久。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展开冷战,两国之间的谍战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双方刺探情报的重点领域是军事安全。
上世纪40年代末,苏联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震惊的是,这枚核弹几乎是美国核弹的“翻版”。多年之后,俄对外情报历史办公室一位专家根据解密材料发现,一个潜伏在英美核武研究项目里的科学家“间谍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为了获取苏联的情报,也使尽浑身解数。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耗资数亿美元在前苏联驻美使馆地下修建了一条秘密地道,用以窃听机密。地道里安装了先进的窃听仪器,隔着几米的厚度就可以搜集语音。
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多年的情报专家文森特认为,苏联方面很有可能已经发现了这条地道,只不过秘而不宣,甚至有意通过这个渠道释放假情报。美苏双重间谍奥列格·卡卢金表示,苏方知不知道这个地道,美方都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使馆会用特殊设施避免受外界电子设备监视,禁止情报人员在保密性好的屋子之外谈论敏感问题,即便在安全范围内,谈及敏感问题时情报人员也会写在纸上。
冷战结束后,美俄之间“谍战”的规模和烈度都较此前有很大收缩。情报工作的重点也从军事安全更多转向国家安全和经济领域。
其实,美俄情报机构并非只有“斗法”,也有合作。早在冷战初期,中情局总部和克格勃总部就建立了一条绝密电话热线“加夫里洛夫渠道”。据俄罗斯《历史问题》杂志披露,这条热线使得双方可以暂不用理会间谍战,可以讨论反恐、安全威胁等问题。冷战结束后,这条热线由秘密转为公开,华盛顿和莫斯科开始派专家组举行会议,与国际毒品走私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共同敌人作斗争。
链接
随着科技的发展,情报收集工作中的技术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通过情报人员接头传递情报是最传统的方式,时至今日仍在使用。2010年美国公布的视频中,就有俄罗斯情报人员在地铁站貌似擦肩而过但交换包裹的场景。
无线电技术的广泛使用,让密码大显神通。上世纪60年代,克格勃八局负责密码破译和通信工作。资料显示,到1967年克格勃可以破译72个国家所使用的152种密码体系。
卫星的出现使人力间谍的地位被撼动。间谍卫星的缺陷是卫星照片胶卷需要由返回舱带回地面,周期较长。数码电子图片技术的问世,解决了实时性的问题,侦察卫星成为了主要的间谍手段。
如今,各国情报机构70%以上的信息是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获得的,传输情报的手段也随之革新。例如,电子隐写术就是隐形墨水的升级版,可以把秘密信息隐藏在照片、歌曲等看似普通的信息中。
(《北京青年报》5.25 刘一)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