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永不消逝的美俄“谍战”
 https://www.gmw.cn 2013-06-01 18:29:25 来源:文摘报

    近日发生的美国外交官因为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被俄罗斯驱逐一事,提醒着人们,从冷战时期你死我活的明争到新世纪形式多样的暗斗,两国的“谍战”一直处在进行时。

    美俄(苏)之间的搜集情报与反情报活动由来已久。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展开冷战,两国之间的谍战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双方刺探情报的重点领域是军事安全。

    上世纪40年代末,苏联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震惊的是,这枚核弹几乎是美国核弹的“翻版”。多年之后,俄对外情报历史办公室一位专家根据解密材料发现,一个潜伏在英美核武研究项目里的科学家“间谍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为了获取苏联的情报,也使尽浑身解数。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耗资数亿美元在前苏联驻美使馆地下修建了一条秘密地道,用以窃听机密。地道里安装了先进的窃听仪器,隔着几米的厚度就可以搜集语音。

    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多年的情报专家文森特认为,苏联方面很有可能已经发现了这条地道,只不过秘而不宣,甚至有意通过这个渠道释放假情报。美苏双重间谍奥列格·卡卢金表示,苏方知不知道这个地道,美方都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使馆会用特殊设施避免受外界电子设备监视,禁止情报人员在保密性好的屋子之外谈论敏感问题,即便在安全范围内,谈及敏感问题时情报人员也会写在纸上。

    冷战结束后,美俄之间“谍战”的规模和烈度都较此前有很大收缩。情报工作的重点也从军事安全更多转向国家安全和经济领域。

    其实,美俄情报机构并非只有“斗法”,也有合作。早在冷战初期,中情局总部和克格勃总部就建立了一条绝密电话热线“加夫里洛夫渠道”。据俄罗斯《历史问题》杂志披露,这条热线使得双方可以暂不用理会间谍战,可以讨论反恐、安全威胁等问题。冷战结束后,这条热线由秘密转为公开,华盛顿和莫斯科开始派专家组举行会议,与国际毒品走私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共同敌人作斗争。

    链接

    随着科技的发展,情报收集工作中的技术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通过情报人员接头传递情报是最传统的方式,时至今日仍在使用。2010年美国公布的视频中,就有俄罗斯情报人员在地铁站貌似擦肩而过但交换包裹的场景。

    无线电技术的广泛使用,让密码大显神通。上世纪60年代,克格勃八局负责密码破译和通信工作。资料显示,到1967年克格勃可以破译72个国家所使用的152种密码体系。

    卫星的出现使人力间谍的地位被撼动。间谍卫星的缺陷是卫星照片胶卷需要由返回舱带回地面,周期较长。数码电子图片技术的问世,解决了实时性的问题,侦察卫星成为了主要的间谍手段。

    如今,各国情报机构70%以上的信息是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获得的,传输情报的手段也随之革新。例如,电子隐写术就是隐形墨水的升级版,可以把秘密信息隐藏在照片、歌曲等看似普通的信息中。

    (《北京青年报》5.25 刘一)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