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单位按照标准价、成本价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也就是俗称的“房改房”。数十年过去,房子开始老旧,有些住户换了,留守的人大多上了年纪,设施失修、卫生堪忧、频频失窃、管理空白。
在广州流花路吉祥小区的入口,一望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围墙。在外人看来,这五六栋楼很难称得上是小区,没有小区名字的大门,只在巷口加一道黑色铁门,一条不足5米宽的出入道路。
据称,这几栋楼由已经倒闭的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负责建造,除本单位职工外,还有广州市外事办公室、税务局、旅游局、工商局等单位职工被分配住在这里。尽管楼外阳光灿烂,楼道里却灰蒙蒙的,非常黑,空气很差。三楼以下阴暗、潮湿,因为没有大窗,光线长年不足,楼道的照明灯24小时都亮着。石灰墙面已有大面积的脱落,裸露出土黄色的墙体。
房子老化是一方面原因,无人管理也是重要原因。居民王秀琳说,各个分房单位曾经对楼房进行过管理。然而,“90年代初,最后一批房改房卖出后,单位就彻底放手不管了。”据了解,因为小区不大,专业的物业公司不愿意插手,小区居民也坦陈无法承担物业公司的收费。
更让居民头疼的是,本来都是单位同事的小区,人员开始复杂。一些房子被出租,有些租户,什么都塞到厕所里面。还有一些小年轻,男男女女换得很快,住不了半年就走,多少也让人不放心。
“过去单位房现在确实破旧,而且管理不善,甚至没有机构和组织来管,政府应该重视这件事,因为它反映了老百姓的需求。”
(《广州日报》5.23、24 褚韵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