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的称谓出自“白徒”和“白屋”。白徒指没有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白屋指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按照等级制,古代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准涂饰彩绘,因此都露出了木材的本色,故称“白屋”。还有一种说法是平民百姓只能用白茅草覆盖屋顶,所以叫“白屋”。
“丁”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男子成年后要担当赋役,这时开始称为“丁”。成年的年龄标准历朝历代不太一样,有四十为丁的,有二十三岁为丁的,有二十一岁为丁的,有二十岁为丁的。“白丁”意为临时征集的壮丁。
“白丁”的正式称谓始于唐代或者稍早,刘禹锡著名的文章《陋室铭》使“白丁”这一称谓广为人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与“鸿儒”对举,是指没有学问的人。唐诗中有好几处类似的称谓,韦应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这里的“白丁”是指官府临时征发的采玉工人。牟融《题朱庆余闲居四首》:“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白丁”与“俗子”对举,是指普通人。罗隐《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白丁攘臂犯长安,翠辇苍黄路屈盘。”这里的“白丁”指黄巢等义军,都出身平民。
搞笑的是,在今天的网络语言中,用“白丁”指那些不要孩子的丁克夫妻半途反悔生育子女的行为,意思是“白白丁克了一回”,可发一笑!
(《新华每日电讯》5.24 许晖)